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04 07:44:03阅读:

本篇文章3234字,读完约8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因素的特征

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中,除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外,由其他生产要素引起的经济增长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定量分析表明,在1978-2013年中国9.8%的平均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总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贡献了5.6、0.9和3.3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57.1%、9.2%和33.7%。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约为70%,也低于韩国、台湾和新加坡,总体上接近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资本积累驱动的,资本积累具有明显的投资驱动特征。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劳动力转移、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的提高、科技进步、规模经济等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在1978年至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3.3个百分点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部门,贡献了1个百分点;通过外向型发展战略,大规模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提高了中国的经济效益,通过“边干边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0.9个百分点;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提高和R&D投资带来的科技进步分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了0.7和0.4个百分点的影响;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0.3个百分点。R&D及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但总体影响仍然很小。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要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贡献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1978年到2001年,是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多轮驱动”阶段。通过渐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储蓄率高、投资率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轻重工业更加协调,资本积累较快,劳动力增加,劳动力转移加快,对外开放效应显现。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从2002年到2008年,是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两轮驱动”的经济增长阶段。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居民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后,消费开始向住房、交通等高端需求转移,重化工业增速明显加快。总劳动力增长率放缓,城市化进程加快。现阶段,投资增长较快,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增强,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工业化的规模优势增强。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从2009年到2013年,是资本贡献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经济减速阶段。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受到很大影响,对外经济的溢出效应降低。中国扩大内需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增加投资,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规模效应降低,经济效益下降。中国已进入经济增长速度转变期、早期扩张政策消化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三阶段叠加阶段。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十三五”期间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不利因素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经济规律的自然反应,而且具有客观必然性;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足的结果。

首先,储蓄率下降了。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抚养比回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国民储蓄动机相应降低,居民储蓄率下降。低工资、低利率和低环保成本导致的“低成本工业化”现象逐渐消失,企业储蓄率下降。2010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51.8%的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2013年,这一比例降至50.2%,预计到2020年将降至47%左右。储蓄率的下降导致投资率的相应下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相应下降。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第二,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数量、劳动时间和就业参与率等因素决定了可就业劳动力的实际总规模。自2012年以来,中国16-59岁的劳动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在“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下降约0.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的需求稳步增加,劳动参与率普遍下降,个体劳动时间将趋于减少。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第三,劳动力转移的效果降低。随着农产品(报价为000061,购买价格)、工业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的调整,以及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增加,农业部门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一直在缩小,而the/きだよききだだが0/,which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于缩小。据初步估计,“十三五”期间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到0.7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第四,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降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引进技术越来越困难。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明显下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仍处于初级阶段,依靠后发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显然更加困难。“十三五”期间,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0.6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第五,环境约束加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如果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5%,计算结果表明,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将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有利因素

中国的经济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很大空间和很大弹性。首先,中国在生产要素组合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在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上具有综合优势。第二,新型城镇化生产要素集中,产业间关联效应明显,将继续释放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第三,城乡差距使得中国经济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中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在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将在农村和内陆地区获得新的优势,从而延长一些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提升效应将产生新的生产力。第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将极大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积极性,释放体制改革的红利。第五,中国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中国不仅应对了过热和通胀,还应对了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通缩。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3)“十三五”期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预测

考虑到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规律,预计“十三五”期间劳动力转移和对外开放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分别下降到0.7和0.6个百分点,而人力资本增长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将上升到0.9个百分点。减排目标的完成将使经济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中国“十三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6.5%。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如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决定能够顺利实现预期目标,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将趋于最大化,利益将趋于优化,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将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同时,世界经济可以实现2014年20国集团峰会提出的未来五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目标,全球国际贸易和投资总额也将相应增加。中国的后发优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预计中国的“十三五”计划。

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议“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应设定在年均6.5%左右。

表: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年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转移、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的提高等影响因素

1978-2001年3.4 1.10 0.97 0.68 0.27 0.38

2002-2008年4.2 0.97 1.02 0.77 0.77 0.67

2009-2013年1.9 0.80 0.72 0.84 0.80 -1.26

1978-2013年3.3 1.01 0.90 0.70 0.41 0.28

标题: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转换特征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8908.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加快释放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