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融资风险及管控策略
本篇文章3097字,读完约8分钟
近年来,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特点,一些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信贷思路,创造性地引入供应链融资模式,并率先将其推广到大型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群。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诸多限制,如信用评级、抵押担保、审批流程等。,创新服务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新的融资模式涉及的环节长,参与者多,操作程序复杂,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信用模式,有必要坚持系统论的观点,深入探讨风险防范策略。
供应链融资的潜在风险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风险。核心企业在整合供应链融资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代表着供应链的核心价值。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核心企业的经济实力、信用提升和对供应链的整体影响的基础上,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说,核心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经营状况对上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核心企业陷入困境,信用风险发生,就会直接波及到上下游企业,进而危及供应链融资的整体资本安全。
目前,防范核心企业相关风险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缺乏核心企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评估机制。在供应链融资的信用模式下,风险名义上存在于上下游企业,但实质风险大多集中在先获得利益的核心企业。一方面,这项业务有效地扩大了核心企业的销售量,刺激了生产,使现金流更加充裕,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过度的信贷效应;另一方面,供应链中的综合金融服务扩大了市场容量,这可能导致下游企业库存激增、价格下降、营业额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由于缺乏对核心企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评估,可能导致过度投资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进而威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其次,缺乏应对战略捆绑风险的战略。每一个供应链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挑战银行的风险偏好,其在行业中的高度关联性使得银行信贷审批始终面临微观层面的严峻挑战。虽然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方案中运用了核心企业支持的风险缓释措施,但仍然缺乏全身而退的策略,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行业波动明显,核心企业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如何看待?如何化解风险?什么时候退出?此时,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个不良贷款客户,而是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集群。
(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风险。自我补偿是供应链融资最显著的特征,而自我补偿的根本基础是贸易背后的真实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根据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中交易对手的真实交易关系,以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作为抵押和质押,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实物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和核心企业的补充担保是信贷融资实现自我补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存在伪造的交易合同,存在与融资相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和合法性问题,质押产权的所有权和质量存在缺陷,或者买卖双方在虚拟交易中恶意占用银行资金,银行如果盲目向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借款人发放信贷,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业内公认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融资通过自我补偿的交易结构设计、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专业的运作流程安排和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构建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是,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从信用风险到操作风险的转变,因为操作体系的完善、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将直接影响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有效性,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得到有效屏蔽。
(4)物流监管者的风险。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为了充分发挥监管机构在物流领域的规模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押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表物流企业监管货物权利。但是,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降低动态了解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动机,从而引入物流监管者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损害银行的利益,或者由于操作不当和缺乏尽职调查而导致银行的抵押品损失。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1)坚持系统性、紧密性和自我补偿原则,全面准确评估供应链融资风险。传统的银行信贷主要采用“主体评级+债务评级”的方法,严格遵循借款企业财务状况、管理能力和财务信息质量的评估流程,以及检查第三方支持、分解交易周期和评估交易结构强度的流程。这种评级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分析借款企业借款项目的利弊,确保银行充分了解项目贷款的风险因素。然而,它往往高估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无法优化银行的资本供给。因此,除了传统信用评估的一般原则外,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估还需要遵循以下特殊原则:第一,系统评估原则。供应链融资是从借款企业所在的产品链中的一个节点开始,为供应链上下游的许多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其风险来源不仅来自融资主体,还与融资主体的行业、地区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甚至与交易对手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因此,评价供应链融资风险不仅要考虑单个融资企业的抵押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还要分析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区域结构、供应链上下游交易对手等系统性风险指标。第二,亲密度和自我补偿的评价原则。从本质上讲,是过程控制从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转变为封闭的、自我补偿的短期运行。这使得风险评估指标更加注重债务评估指标的权重,而不是在主要风险评级后对债务指标进行微调。第三,主体性、过程性和动态性的评价原则。供应链融资是在传统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链不同节点企业的不同需求而设计的。更加注重融资主体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因此,在评估供应链融资风险时,应根据交易主体和整个过程设置相应的动态指标。
(二)根据不同的服务方式,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方案。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应根据服务模式的不同特点,制定严格的监管程序和操作规范。物流企业应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完善的质押品仓储和交付风险控制计划。商业银行应重点完善征信体系、信用动态评级体系、客户数据采集系统等。,从源头上遏制不规范内部管理造成的操作风险。
(3)严格筛选抵押物,客观评估和确认抵押物的价值。作为商业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抵押资产的流动性是信贷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押资产的可变现性,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和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客观评估抵押资产,谨慎选择抵押物,确保抵押资产的可变现性。选择抵押货物时,应要求库存数量高、易于储存、货权清晰、流动性强;选择应收账款时,应注意基础合同的真实性,应收账款是否在债权的有效期内,是否便于背书转让;在选择预付款时,应注意供应的充足性和上游企业的违约赔偿能力。
(4)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物流监管人员规范化运作。商业银行通过物流监管者对抵押品的监管,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联系。受我行委托,物流监管员对客户提供的担保品进行专业监管,确保担保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掌握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货物仓储、运输等信息的动态变化。然而,当前物流监管人员存在诸多违规行为,如企业资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仓储运输监管不规范、借款人和物流企业恶意欺诈等。因此,加强物流监管人员的监督检查和准入管理十分重要。
为避免物流监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给银行造成损失,应选择信誉良好、行业声誉高、监管程序严格的监管人员进行合作。商业银行应对物流监管人员进行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监管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是否进行了质量保管和仓储操作,手续是否齐全,仓储账目是否完整,质押品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对于管理不到位的监管者,应该督促他们及时整改,否则他们将坚决退出。
标题:供应链融资风险及管控策略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6237.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