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12 23:00:32阅读:

本篇文章5322字,读完约13分钟

西藏毛毯的时间/旅行

本刊特约记者余婷婷从青海省湟中县报道

湟中县的一切都与塔尔寺有关,添牙藏毯也不例外。

嘉雅村离塔尔寺十多公里。很久以前,没有城市的声音,你可以听到塔尔寺晚上的鼓声和早晨的钟声。西藏地毯独特的编织技艺在这里流传了数百年,传到了第七代的杨永亮。西藏带齿地毯的诞生是由于塔尔寺的扩建,需要大量的牌垫和柱形地毯。后来,西藏地毯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起来。小嘉雅村曾在青海400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上为牧民生产过马垫,寺庙里的大部分牌垫和柱毯都销往青海湖草原、祁连山草原甚至内蒙古。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传统的藏式牌垫和马垫颜色鲜艳,主要是蓝色、红色、黄色和绿色,对比强烈。图案包括花朵、麋鹿和几何色块。乍一看,它们就像塔尔庙里的彩色壁画。

在加亚村,仍然有一堵明代的墙。这个小村庄是当时驻军的重要城镇,杨永亮的祖先随军队从金陵迁来。各种历史机遇使它成为藏、汉、蒙、回文化交汇、碰撞和融合的地方。站在莲花山上,俯瞰塔尔寺的一排排寺庙,中国建筑中的谢山顶和比迪安位于藏式平顶建筑上,这是一个完整的群体,似乎它配得上它的位置。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加齿藏毯实际上是汉、藏、蒙文化融合的产物。从图案、配色、材料到编织技巧,这些背后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密码都是由像杨永亮这样的工匠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们日夜用双手编织。

[1]

年末,青藏高原一片荒凉,夏季覆盖的草原枯黄,与戈壁沙漠相连。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只有塔尔寺的祈祷旗、青海湖的碧水和杨永亮织成的西藏地毯色彩鲜艳。

高原的空气体稀薄而寒冷,这使得夜晚越来越安静。村子附近的河水没有完全结冰,呜咽声清晰可闻。杨永亮坐在织布机旁,呼吸着炉子里淡淡的煤烟,熟悉地编织着西藏地毯。白天有无尽的农活,晚上有空休闲。炉子里放着廉价的青稞酒,热气腾腾。当他累了的时候,他走到门廊,看着清澈的高原之星空,抽了根烟,喝了口酒,计算了一下家里的开销。虽然生活艰难,但还是美好的。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嘉雅村距塔尔寺仅十多公里,点缀着稀疏的乡村。从前,没有城市的声音,可以听到塔尔寺的晚钟和晨钟。这条路只修到了村口,下车后还要走一段黄土路。在村子的建筑上,穿着各种服装的村民们正在赶着在藏羊和牛之间穿梭。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他的家是一个普通的农舍,它前面的土壤刚刚被疏松。当春天来临时,蔬菜将被种植。目前,这个54岁的男人皮肤黝黑,皱纹很深,而且比预期的要老。他的二哥在他十八岁或九岁时死于脑膜炎,他的大哥已经死了。当杨永亮五十多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这是光明和美丽的,所以他把他的椅子到走廊,并作了两杯富茶。真的没什么可娱乐的。他的妻子用泡菜煎了一盘红薯粉丝,并把它们带给了我。

离他家不远,有一片黄土建成的废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院墙。如果他不提到它,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堵存在于明朝的墙。破碎的墙斜靠在牛棚上,从一堵不知名的矮墙中生长出来,延伸出崎岖的树枝,延伸到蓝天空.

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加亚村的界墙。明朝时,嘉雅村是一个重要的驻军城镇,有城墙和城墙,一道墙把游牧民族和农耕汉族隔开。明朝时,杨永亮的祖先随军队从金陵迁来。正因为如此,在历史的演进中,家崖村成为藏、汉、蒙、回等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湟中县的一切都与塔尔寺有关。带齿西藏地毯的兴衰也不例外。无形中,它也影响了不信仰佛教的杨永亮的命运。

大约在杨永亮的祖先定居青海的同时,为了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哈巴大师而建造了塔尔寺。经过数百年的扩建和重建,塔尔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宏伟规模。在莲花山上,成千上万的佛教寺庙、寺院、房屋和房屋巍峨耸立,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大金瓦寺的千年菩提树下,有许多信徒低头翻经。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清康熙年间,塔尔寺再次扩建。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嘉雅村,为了给和尚念经提供寺庙装饰和坐垫,出现了藏式地毯。据《湟中县手工业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宁夏大小地毯工匠来到湟中嘉雅村,村民马德全、杨新春拜他们为师。民国二年(1913年),嘉雅村有一所织布学校,与村民一起制作马床垫和地毯。产品新颖精致,在甘肃武威县销售6000多件。”从那以后,马和杨的编织技术代代相传。马家随后迁居西宁,杨家世世代代住在加亚村,并传到第七代。我父亲曾经告诉他,大约在1929年,塔尔坦普尔还向我祖父订购了一批卡地垫,我的叔叔和兄弟们日夜工作,编织了一两年才完成。时代变了,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塔尔寺历经磨难。几年前,杨永亮重游家乡,那里几乎没有他祖父母织的西藏地毯。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2]

杨永亮从未见过他的祖父。他1962年出生时,父亲已经40多岁了,他编织西藏地毯的手艺是村里最好的。杨家有许多兄弟姐妹,其中有八个幸存下来,有几个在出生时就死了,或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中饿死了。

父亲的负担很重。他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来时,他点上煤油灯,织毯子补贴家用。兄弟俩趴在炕沿上,看着他们的父亲拿着彩色的线和剪刀,在排列好的垂直线上来回地系着" 8 "的扣子。群山和河流、麋鹿、苍鹰和花朵慢慢浮现,昏暗的豆灯和像织锦一样的西藏地毯。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他们的兄弟几乎从记事起就熟悉了编织西藏地毯的各种过程。杨永亮是一个添加牙齿和隐藏地毯的国家继承者,但在他的心中,两兄弟可能会编织得更好。

我父亲在他心中是伟大的。他在西宁工作,为马步芳的部队织马垫。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步芳在西宁开了一家兵工厂,他自告奋勇去当兵。我一生都是一条西藏毯子,我父亲的手被染料染成了蓝色。招聘人员看到他是一个真正的老工匠,就把他招进了工厂,教工人编织地毯的技能,并为骑兵编织马垫。湟中地区有许多民族,但有明确的边界。在加亚村,许多老人甚至从未去过西宁。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战争结束后,工厂关闭了,我父亲回到加亚村务农。杨永亮出生时遭遇饥荒,整个童年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当时,由于种种限制,带齿的藏式地毯从市场上消失了。每天都有七八个孩子张嘴吃饭,他们的脸因为饥饿而肿胀。我父亲选择了冒险,晚上偷偷织毯子,换一些豌豆面。当时,宗教活动在藏区没有被禁止,僧侣们仍然需要卡片来念经。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编织西藏地毯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考验着工匠的耐心。编织一条一英尺长的藏毯需要两磅以上的原材料,这可能是一整只羊的毛。捻花一天,一个人织两三天,不算染色时间。根据杨永亮的说法,羊毛染色所用的染料是天然植物,如橡树壳、大黄叶根、槐花和板蓝根,它们用石灰沤制。给线染色时,将羊毛和染料放入锅中进行浸染,然后在河边漂洗并晾干,并重复上述操作,直到颜色变得足够饱满和明亮,这至少需要五到六天的时间。我父亲整个冬天只能织两三张卡片垫。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那时候,我父亲在织毛毯的时候没有图纸可循,毛毯完全是按照他脑海中构思的图案织成的。最终编织的图案完全对称。当杨永亮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种高超的“与空一起编织”的技巧让他感到惊讶。直到他成为一个熟练的工匠,他才意识到“图案在他的心里,他可以闭着眼睛编织。”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1978年后,“文化大革命”后,西藏地毯可以光明正大地生产。当时,青海湖草原、祁连山草原、玉树草原和果洛草原仍有大量的牧民骑马放牧。他们对藏毯的需求很大,杨的订单源源不断,在淡季里日夜编织。20世纪80年代初,加亚村的每个家庭都在编织地毯。正如当地的谚语所说,“当一个女孩结婚她的牙齿,她做什么不拧线?”。杨,家崖村人,在县城教书,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繁华景象。“当时,我从其他县批发了11吨羊毛和羊毛,并把它们拉到了村子里。五天之内我就被抢购一辆空。”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修复青藏铁路的路桥工人在回家的路上,转到加亚村,拿了几条毯子,回到了藏区。这些毯子卖给了牧民,他们可以赚很多零花钱。”杨永亮说。

[三]

嘉雅村是农牧区并存的地方。有些人在村子里养牛养羊,但是织西藏地毯的羊毛不是来自当地的绵羊。青海湖草原、玉树草原乃至祁连山草原上的牛毛绒毛厚、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是编织藏毯的优良原料。

每年夏天,西藏草原上的牧民都会收获牛和羊毛,然后卖给加亚村的村民。经过秋冬季的染色、捻制和编织,西藏人民将彩色的西藏地毯带回草原,并穿上牧民的马。无论羊毛来自西藏还是西藏地毯进入西藏,都必须经过杨永亮熟悉的古老的日月山路。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从加亚村进入西藏,向西60多公里,青藏公路穿过日月山。汽车经销商走到山脚下,抬头望着两座乳房状的小山,不觉得高耸入云。在中国自然地理中,日月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它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在青海人的心目中,它还有一个更重的含义“关太阳”。日月山在唐代被称为赤岭,从远处看像烟花,从近处看像红土和石头。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中原和吐蕃的使臣在进入外国之前需要在这里换马。贞观十五年正月,一支强大的队伍护送文成公主出嫁西藏,穿越日月山,来到这里。文成公主在山顶搭起了帐篷,在家乡做了最后一个梦。回望长安,它在西方显得荒凉。"过了日月山,两滴眼泪也做不到."就像“劝你喝一杯酒,然后无缘无故地去西部”,当你走完一万英里时,总会有所不同。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文成公主入藏后,她身后的古日月山路成了一条强大的文化商路。在日月山附近,湟源和湟中地区已经成为文化融合和碰撞的地方。在塔尔寺的大殿上,中国建筑中的斜山峰和毕寺坐落在藏式平顶建筑上,浑然一体,浑然天成。

事实上,给西藏地毯加上牙齿也是这种汉藏文化的产物。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前,西藏几乎没有缫丝技术。在她带来两万件锦缎之后,藏区的贵族们开始“放开毡子,卸下镣铐,渐渐地欣赏起中国风来。”哈达甚至成为藏族人相互问候的最佳礼物。进入藏区后,编织技术与当地环境发生碰撞,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牛、毛编织技术。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到目前为止,藏族地毯的编织技术仍是像杨永亮这样的汉族人所掌握,而藏族地毯的使用者主要是藏族和蒙古族。

根据杨永亮的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张卡片花费了近1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一些藏人把牛羊装进袋子里,放上一些钱,然后来找他换藏毯。

在杨永亮的车间里,堆积着编织的藏式地毯,比传统的藏式牌垫和马垫更有色彩,主要是蓝色、红色、黄色和绿色,图案包括花朵、麋鹿和几何色块。在配色中,两种和谐的颜色通常是并列的,如红色和白色,然后与第三种不和谐的颜色混合,如蓝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乍一看,它像是塔尔寺的一幅彩色壁画。杨永亮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种配色要持续几代人。宗教学者给了它许多含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慧生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各种绘画和配色风格的初步融合。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iv]

在杨永亮家的墙上,有一块很久没有出售的西藏地毯,是用来骑马的。他特别使用了密度最大的编织方法,这种方法更结实耐用。他要把卡片切成两块。"来旅游的人可能会考虑购买它们。"近年来,杨永亮很少编织马垫,马垫过去是卖给牧民的。他们曾经是西藏地毯的主要消费者之一。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在青海辽阔的草原上,有成千上万的游牧民族,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马背上度过,而马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因此,牧民不遗余力地用金饰和铜饰装饰马匹。编织毛毡,覆盖在马背上,马镫上挂着铃铛,都是用金和铜制成的。为了适应水生植物的放牧,游牧民住在不简单的帐篷里,中立的擎天柱,里面有绣花的墙毡。他们非常需要华丽的带齿西藏地毯。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20世纪80年代的夏天,杨永亮经常带着马匹和村民,带着帐篷、铲子和干粮,沿着古老的日月山路走上十八九天,到达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仑山草原掘金。一路上,你还可以看到牛羊在风中吃草,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草原上,年轻的牧马飞奔过长城。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诗人海子仍然在青海湖边为马、牧民和野花写诗。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20世纪80年代的西藏地毯“小羊春”只是昙花一现。"仅仅为了实用,人们怎么能编织机器呢?"杨永亮以这种方式理解市场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的机织地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流入青海和西藏市场,而手工编织的西藏地毯就像泥沙俱下。到1994年,加亚村的所有织布机都是安静的。“手工编织的藏式毛毯使用起来更结实、更明亮。这对于三代人来说都不成问题,而机器编织将需要长达20年的时间。”这时,一个工匠看起来苍白无助,像是手工制作的西藏地毯的纪念品。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只是因为编织的地毯吗?显然不是。如今,辽阔的草原不再属于马和牧民。21世纪,政府开始实施游牧定居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牛羊急剧减少,牧民改变了职业。他们曾经是西藏牙科地毯最重要的消费者。

杨永亮后悔一生中只学过一次编织西藏地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里的年轻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出去工作,挣的钱比种田和放牧还多。他的三个孩子在县城学习,他们每年都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果我早知道这一点,我还不如学做瓦工,通过建筑赚更多的钱。如果我在这个年龄去做一个小工人,没有人想要它,我必须回去织毯子。”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被命名为该项目的继承人。游客有时会购买,这里会有更多的订单。"收入和工作是相似的."他开始向市场靠近,编织汽车垫、挂毯等。,而且图案都很新潮,比如梅子、兰花、竹子和菊花。

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如今,只要一听说地毯厂破产或与羊毛打交道,杨永亮就忍不住把省下的钱存起来,跑去买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羊毛来储存。虽然他暂时不能使用它,但他总是想知道西藏地毯什么时候会有春天。

标题:一张藏毯的时空旅行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3852.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