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04 12:36:10阅读:

本篇文章1719字,读完约4分钟

陈一侃

最近,当《人民日报》解读供给方改革时,权威人士重申,应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企业实施减税,通过分阶段提高赤字比例来弥补收支缺口。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有类似的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加大减税力度,这将加大财政收支缺口,增加财政赤字以弥补缺口,从而提高赤字率。而分阶段改进赤字率的表达,意味着赤字率可以根据一段时间内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而提高,然后再降低。

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简单地说,财政赤字就是财政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差额。2015年,中国的财政赤字为16,200亿元。财政赤字率是赤字与gdp(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中赤字率为2.3%,中国在2015年比2014年高出0.2个百分点。

这一次,中央政府提出分阶段提高财政赤字率。本报记者采访的大多数专家认为,2016年赤字率可能达到3%。赤字比率的3%被认为是欧盟条约无法突破的“红线”,而中国的赤字比率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突破3%的红线了。

然而,由于这条红线不科学、不合理,包括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内的许多人认为,中国需要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赤字率和债务率红线。

不知道2016年将最终确定哪个赤字比率。杨志勇认为,确定赤字比率,直接考虑的是当年的收入情况和支出安排,它也与经济增长率和负债率密切相关。

从2016年的支出安排来看,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最近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扩大财政赤字,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新的债务限额。

这意味着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将会扩大。2015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为6000亿元。在地方财政紧张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在2016年增加地方债务发行额度。

从收入情况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2015年前11个月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仅增长5.7%,明显低于年初预测(7.3%)。

在供应方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必然会加大减税力度。例如,2016年要求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是减税的主要措施,这将减轻企业税负,但同时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加剧财政收支矛盾。

楼继伟在分析“十三五”财政改革面临的形势时说,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趋势没有改变,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基于上述判断,许多专家学者判断2016年财政赤字率可能达到甚至超过3%。

经济增长率也与赤字率的确定密切相关。上述权威人士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将保持6.5%~7%的增长率,财政赤字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

一般来说,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为了防止赤字下降和促进其上升,扩大赤字支出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放弃了此前的审慎财政政策,将财政赤字率从0.6%提高至2009年的2.8%。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经济研究所金融审计研究室主任王德华测算,如果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隐性借款计算在内,2009年财政赤字率可能超过8%,2012年和2013年赤字率可能超过4%。

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然而,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将不再采用此前的强有力刺激政策。杨志勇告诉记者,在债务可持续的基础上,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可以超过3%,但随着早期财政支出的高增长,赤字率不会超过4%,甚至达到3.5%是困难的。

赤字的积累就是债务。由于中国目前的债务规模不小,一些专家认为空对赤字率的促进作用不大。

尽管楼继伟去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透露,中国债务规模可控,负债率(2014年末债务余额/国内生产总值)低于40%,处于60%的风险控制标准之内,但地方政府债务快速积累,存在局部风险。

楼继伟表示,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201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上限为16万亿元。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负债率为86%,低于100%的警戒线,整体风险可控。但是,在一些地区,债务规模较大,偿还能力下降,在一些地区存在局部风险的可能性。

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杨志勇认为,财政赤字比率不应该固定在某个数字上,而是应该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但它必须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并在宏观经济稳定中发挥作用。

标题: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9054.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