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本篇文章3063字,读完约8分钟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的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过去,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成,新的增长势头需要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经常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呼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从而达到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也反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迷信,表明社会对经济增长的过程和趋势缺乏理性思考。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引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仅靠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解决。201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描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败,他说,当地农田缺水,但央行不能挖渠将水排放到特定的干旱农田。
随着我国货币信贷总量和企业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和转型,但会积累风险和隐患。周小川在出席2015中国发展论坛时提到,在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要考虑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改善杠杆率上升的现象。
面对新形势,尽快探索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方式方法,明确金融监管重点,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金融调控的重点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减少资金错配和扭曲,使边际产出和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够顺利获得金融资源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
资源错配的含义和影响
经济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出最大化。在理论分析中,理想的情况是不同行业或企业的边际增加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无论在哪里投资一个额外的资源单位,都可以获得相同的边际增加值。如果投资于不同企业或行业的额外单位资源的边际附加值不同,我们就说经济中存在资源错配,即资源没有投资于能够产生最大价值的地方。
在实体经济中,资源错配普遍存在。从宏观上讲,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等资源跨境流动的壁垒逐渐减少,因此很难将不同国家之间巨大的生产率差异归因于资源流动壁垒。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源的不匹配。例如,peter klenow等人计算了中国、美国和印度不同部门的边际产值分布,并得出结论,如果这三个国家的资源错配完全消除,产出将分别增加115%、43%和127%。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不同企业和行业的边际产出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不同的重要原因。
虽然资源错配是一个微观层面的概念,但其宏观影响不容忽视。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不当必然会累积到宏观层面,严重拖累经济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和消除资源错配将扩大经济的产出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中国资本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金融是经济的润滑剂。早在1969年,戈德史密斯就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第一次跨国实证研究,并证实了它们之间关系的存在。随后的大多数研究继承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传统,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国企业主要集中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不高;二是“金融抑制”,表现为官方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利率;第三,国有企业(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门槛差异很大。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信贷方面受到严重歧视,而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在获得信贷方面具有内在优势;第四,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对信贷价格不太敏感,他们的信贷需求也更加严格。上述四个特征的直接结果是信贷资金的严重错配。效率较高的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得信贷支持,而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了大部分信贷资源。一些学者指出,尽管非国有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70%,但在过去十年中,非国有部门获得的正规银行贷款不到20%,其余80%流向了国有部门。事实上,从1990年到2009年,国有经济部门的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近80%以上。相关统计显示,国有企业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在中国各类企业中最高,但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只有民营企业的三分之一,外资企业的一半。这意味着当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错位,非国有企业融资需求受到极大抑制,严重制约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资金错配的另一个表现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小型、中型和微型企业)获得的信贷价格差别很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贷款利率来看,国有企业远低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
在经济波动的下行周期中,信贷资源的错配更加明显。在经济衰退期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约束完全不同。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信贷冲击,甚至贷款,而国有企业的信贷资金基本不受影响。在国家刺激政策的作用下,首先得到信贷资金支持的也是国有企业。
上述现象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银行信贷可能不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这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一些学者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甚至区域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更多的信贷被分配给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资金的配置效率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资金规模大、资金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银行运营的角度来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将信贷资源倾斜到安全性更高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是一种理性选择。然而,理性选择银行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资金错配一直是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这种资金的不匹配导致生产资源的不匹配,直接导致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政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深化不仅可以通过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加快资源流动速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总的来说,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具有上升趋势的特点,单靠调控货币总量难以解决困扰我国的结构性问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减少金融资源的错配,为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中国的金融调控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定向监管。面对新常态,央行应注重信贷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定向RRR减息、动态调整差别准备金、RRR减息与再融资相结合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优化信贷供给方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第二,要更加重视非信贷渠道的作用。要配合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建立有利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环境,让流动性像春雨一样渗透到实体经济中,让实体经济中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周小川曾指出,货币政策可以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机遇,但单纯依靠货币政策也会带来风险。货币政策在微调和预调的同时,需要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
第三,更加注重价格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货币数量与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逐渐下降,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应该逐渐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让价格(利率)这只“看不见的手”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效解决利率低估导致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第四,更加重视民间金融的作用。民间金融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是正规金融渠道的重要补充。民间金融的存在离不开经济发展和需求,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是金融市场的两个轮子。只要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有序的引导和监管,它将在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4812.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信托同业合作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