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高企但总体风险可控 四部门首次联手释疑去杠杆
本篇文章1958字,读完约5分钟
目前,降低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被认为是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关键。昨天,国务院办公室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就债务问题与媒体进行了沟通。传达的信息是,去杠杆化需要宏观层面的稳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有序渐进,以及结构层面的优化杠杆配置。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加快供应方改革,十多个部门正在共同努力解决债务问题。
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不高
昨天在国务院办公室的吹风会上,判断中国债务问题的基调是,中国目前的总体债务水平和杠杆率不高。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主席李阳作为国务院办公室一个独立的国家智库的负责人,在介绍中国债务问题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基于不同的统计标准,对中国目前的总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有不同的估计,从200%到300%不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孙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总债务规模和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等水平,无论是200%还是300%。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科兵表示,截至2015年底,中央预算内国债余额为10.6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为16万亿元,国家政府债务为26.6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4%。如果将或有债务转换为它,这一比例将增加到41.5%左右,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远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
但是,孙也指出,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杠杆率快速上升和分布不均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和居民的杠杆率相对较低,债务相对集中在非金融企业部门。这种情况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国情和影响因素有关。例如,从金融结构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非金融企业仍然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导致非金融企业负债率较高。孙认为,这是一种“日益增长的忧虑”,但也有积累和扩大的可能。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让它发展并与其他因素交织,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去杠杆化被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孙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有序推进去杠杆化实施。同时,据透露,债务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协作,十几个部门正在共同努力。然而,未来各部门将使用什么样的机制来进行合作仍有待部署和研究。
几个主要层面推动去杠杆化
目前,人们对去杠杆化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提供的材料和孙的介绍,去杠杆化的思路可以分为几个主要层次:
宏观上,我们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如果不稳定,企业经营状况将继续恶化,杠杆率将上升。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导向,避免经济“硬着陆”。
从战略上讲,有必要循序渐进地降低杠杆率,因为如果杠杆率上升过快,就会带来风险,如果上升过快,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结构上,优化杠杆分布。根据我国债务杠杆的分布情况,可以优化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债务分配。政府和居民部门可以适当增加杠杆,帮助企业部门去杠杆化。在企业部门内部,应该区别对待去杠杆化,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债务期限结构给予支持和控制。
至于如何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杠杆转移,银监会审慎监管局副局长王胜邦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企业经济,降低企业杠杆,而居民可以参与正在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此帮助企业降低杠杆。未来,金融部门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企业中能够形成稳定现金流的部分资产转移给居民,实现杠杆转移。
然而,去杠杆化的根本解决方案是加快供应方的结构改革,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首先,通过分权、国有企业改革、并购、僵尸企业清理、解决产能过剩、清理费用和减税等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淘汰低效生产者,促进资本高效化。生产者转移,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二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推进债券市场规范化发展,构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协调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三是继续深化利率、汇率监管等相关改革。
债转股正在研究和论证中
孙昨日也对债转股的进展做出回应。据他透露,有关部门正在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进行研究论证,并透露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意见。第一点是,如果实施债转股政策,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使债转股合法化,这与1999年的债转股政策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债转股企业应完全由市场主体自行选择,而最后一轮债转股是政府指定的债转股企业范围。
第二,在最后一轮债转股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账面价值收取坏账,不进行贴现和损失处理,债权转让价格应完全由市场主体根据实际价值协商,债权和股权应以市场化方式定价。
第三,上一轮债转股是政府亏损的原因,但在市场条件下不应存在。
孙还提到,债转股的目标企业要设立一些红线或黑名单,严禁将僵尸企业、失信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纳入债转股范畴。
标题:债务高企但总体风险可控 四部门首次联手释疑去杠杆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4751.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