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10 02:24:02阅读:

本篇文章1605字,读完约4分钟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削减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重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后,中央政府发表了关于促进产能过剩和集约化生产的声明。1月7日,李克强总理还提出,产能过剩问题应该以壮士的勇气来解决。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最近指出,与1997年和1998年相比,本轮产能过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而上游资本密集型行业往往需要加大去产能力度。1998年,主要是一些下游产业产能过剩,如纺织业。然而,在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后,整个经济将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支持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经济的发展。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在吸取过去的教训后,本轮产能削减与1998年有什么不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会不会更加困难?

1998年能力下降

当时,高速信贷供给导致纺织等行业产能大量过剩,资源严重错配,国有企业大规模亏损。此外,投资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率影响了1994-96年的货币政策紧缩,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下,需求下降。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政府以纺织业为突破口,推出了组合拳,包括之前收紧货币政策,迫使企业去产能和杠杆化;利用行政手段终止重复建设,清理过剩产能;促进公司债务向股权、金融政策的转化,并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债务;以发行长期建设债券为基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住房改革、税制改革、汇率改革等需求侧改革,释放新需求。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去产能效应显著,微观经济层面的去产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亏损企业数量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此同时,银行坏账被大规模剥离,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这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下岗工人潮。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这一轮去产能

本轮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主要表现在需求下降、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下降、经营现金流大幅下降、行业资产负债率整体上升、存货周转率下降以及存货公允价值下降。

去产能有很多困难,包括商品价格接近成本线,压力不能再向上游传递,以及面对现金流压力和债务压力,行业去产能的压力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率从2012年的30%左右迅速下降到目前的8-9%,金融套期保值压力加大。特别是,当地大中型企业在吸收当地就业和填补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地方保护使得消除生产能力更加困难。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此外,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政策有能力对世界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进而对中国产生明显的负反馈效应。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产能削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一带一路和积极建设城市群消化过剩产能需要一个较长的缓冲期。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1998年,vs在这一轮中达到最大容量

工业证券的唐越团队在《了解过去:历史上供应方改革的故事》中详细比较了两轮去产能:

从产能过剩的原因来看,1998年的产能过剩主要来自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高投资热情;本轮产能过剩主要来自外部需求疲软导致房地产投资需求持续下降,以及房地产黄金十年已经过去。

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1998年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纺织、家电等生活资料的过剩,而目前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煤炭、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过剩。

就解决产能过剩的难度而言,1998年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融资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产能过剩具有较大的内生特征,适度的信贷收缩可以逐步清理产能。然而,本轮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有关,大量可交易商品部门的产能过剩主要来自经济外部性,去产能的复杂性较高。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轮上游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能削减不是一蹴而就的,难度比1998年有所增加。促进过剩产能的清理需要一个坚强的人的勇气和中央政府清晰的高层设计。能力移除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点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和更具体的措施来防止更大的风险。

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欲了解更多激动人心的金融信息,请点击此处下载《华尔街新闻》应用程序)

标题:1998年VS2016年 去产能只有更艰难?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2137.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