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17 02:40:28阅读:

本篇文章1611字,读完约4分钟

5月26日,央行和财政部以不同方式回顾了2015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最近,中央政府领导人在各地进行了调查和调查。这些举措旨在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真正积极”的原则,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使这一主线更加突出。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人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努力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初衷应该是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是主要矛盾,必须是主要方向,而需求方的作用是为解决主要矛盾创造环境。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也不能越权。适度扩大总需求,必须“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但是,今年一季度,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偏差。“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真正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够积极”。在此背景下,央行和财政部26日分别发文总结近期工作的得失,并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的文章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货币政策自去年以来总体上保持稳定和略微宽松是“客观和适当的”。文章提到,自2015年年中以来,资本市场经历了两次快速下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中国人民银行及时采取宽松措施,并提供流动性支持。因此,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被动地注入流动性以稳定市场。文章还提到,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根据g20关于宏观审慎调整的要求,货币政策需要启动反周期调整工具。因此,安排适当的反周期、保持稳定、促进增长符合中国货币政策的客观需要,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和适度宽松是客观的、适当的。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然而,在第一季度,鼓励居民房地产市场增加杠杆的货币政策仍受到质疑。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的要求,但给出的药方是“加快登记人口的城市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并鼓励适当的降价和促销。第一季度信贷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恐慌性购买,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极大地增加了对信贷的需求,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上升的浪潮从一级市场蔓延到二、三级市场。因此,所谓的去库存化是以牺牲住宅行业的巨大杠杆作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为代价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它体现了增加杠杆以促进增长的理念。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央行的文章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告别宽松时代,回归稳定和中性路线,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美联储提高利率的预期越来越大,这也将限制中国人民银行放松货币政策。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不可能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资本市场估值大幅下降,国家队有能力控制局面,因此系统性风险重现的可能性较低,央行不太可能需要释放流动性来稳定市场。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在回答记者关于政府债务的提问时,财政部负责人表示,为了落实中央政府的“去杠杆化”改革任务,政府可以分阶段增加杠杆,支持企业逐步“去杠杆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据财政部估计,2015年中国政府债务负债率将升至41.5%左右,债务水平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当前水平。因此,空.仍然有一定的债务该负责人透露,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将适度扩大。

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在反周期调整中,我们应该警惕同时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这种政策组合很容易产生泡沫。日本的泡沫经济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防止货币政策过度宽松,我们不能通过以洪水的方式增加杠杆来刺激增长。在关键的转型时期,中国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来防范系统性风险,货币政策不应过多承担刺激增长或调整结构的任务。稳定增长的任务应该由中央政府适当增加杠杆来完成。在此过程中,要把握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主线,及时有效地推进和实施,清理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帮助企业去杠杆化。在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前提下,随着全社会杠杆水平的逐渐下降,政府杠杆也可以逐渐释放。

标题:积极财政稳增长 稳健货币防风险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6250.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