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
本篇文章3019字,读完约8分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新发展观、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产业融合等一系列新政策,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尽快适应市场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金融为支撑,加快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形成弥补农业现代化和金融转型升级不足的双赢局面,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产品供给充足、品种和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对农业供应方结构改革的财政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
(a)农业供应方改革,以扩大金融服务头寸。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现代种业体系培育、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随着这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不仅扩大了金融服务市场,也为农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提供了一个热点。
(二)农业供给方改革引导涉农信贷投资。当前,农业面临许多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是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农产品受到价格封顶和生产成本上升的挤压,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缺任务艰巨。同时,农业金融机构发现很难找到高质量的信贷客户。随着土地流转试点的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步伐的加快,这不仅是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金融机构锁定优质信贷投放目标、遵循政策倾斜支持方向的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3)农业供给方改革催生了对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新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制度摩擦、规模歧视、外部环境缺陷等因素,农村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无法有效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金融业顺应“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的趋势,将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与解决金融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金融创新,发展适应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迎接巨大的市场。
对农业供应方的财政支持的结构改革存在缺陷
(一)涉农金融服务缺乏创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和品牌经营,催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导致了贷款对象从农民向新的商业实体的转变,贷款金额从分散小规模向集中大规模的转变,贷款方式从小额信贷向资产抵押的转变,贷款期限从短期向中长期的转变。然而,原有固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并未被打破,涉农金融服务仍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凭证抵押贷款业务未得到实质性推进。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现代农业的大规模经营、灌溉设施的长期投资周期、土壤改良、肥力提高等。,要求延长贷款期限。目前,农业金融贷款主要是面向农民的小额信贷、联合担保贷款和担保贷款,这些贷款一般数额小、期限短,在时间、风险和价格上与新的农业经营实体的需求不相匹配。同时,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县域特别是乡镇缺乏金融网点,缺乏电子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城乡结算费用差异较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中资本流动扩大的需要。
(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面对涉农金融服务的风险和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现代农业金融支持风险较高,导致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保险供给的市场参与者较少,农业规模经营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农业保险在产品设计和具体操作上难以满足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同时,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公司、保险种类和保险条款缺乏了解,与农业保险存在一定的冲突,影响了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拓展和经营的稳定性。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a)增加农村金融供应,扩大农业相关服务的覆盖面。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建设和布局。为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各农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大胆务实的管理方向,重视结合自身经营效益,合理设置机构网点,形成分工合作、兼顾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组织体系,尽快为现代农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第二,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建设,提高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一条线多县”,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一县多线”,提高村镇银行的县级覆盖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根基,轻松与各类农业经营实体建立联系,在获取信息、识别项目、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第三,完善农业保障机制。政府引导现有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设立机构,拓展业务,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保险+期货”模式,转移化解市场风险。加快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涉农保险产品创新,引导保险机构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网络,开辟客户投保、续保和索赔的快捷渠道,开发一批农村客户能够使用和负担得起的保险产品。
(2)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帮助调整农业结构。一是突破涉农贷款抵押担保的瓶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农村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抵押等金融属性和承包经营权担保权,使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成为可能。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和林权等抵押贷款,将闲置的土地固定资金转化为流动的开发经营资金,激活农村“休眠资本”,推动传统土地经济社会向现代货币经济社会转型。二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信贷供给。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改革不仅要降低成本,弥补不足,还要消化农产品的过度库存。面对当前农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人地水资源短缺等弊端,涉农金融机构应重点发展特色农业、高端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以及粮食、经济和饲养、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全面发展,使土地越来越肥,农产品越来越绿。第三,促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金融力量释放农业的多重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投入,支持特色旅游村镇发展,开发新型乡村旅游和休闲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农业仓储和物流,从根本上激活农村经济细胞活力。
(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拉长涉农服务链条。第一,加大综合金融服务力度。涉农金融服务应从信贷业务转向提供信贷和增加非信贷服务。在为土地流转提供存贷款等基础服务的同时,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和村庄部署电子设备,积极推广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并适当给予农村结算费用优惠待遇,以满足土地流转大规模运作的需要。第二,为农业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涉农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产业链的实际,加大对农业企业、大农户、合作社、农产品仓储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公司等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点对点”的信贷支持,从而形成了连锁式的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的双向循环。第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信用”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定制等新的“互联网加”形式在农业领域方兴未艾,已成为连接农民和市场的重要平台。该平台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为“农村电子商务+信贷”的金融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涉农金融机构应加快上网进程,深化“专业化”,探索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产品、系统和流程,重塑银行服务模式,为现代农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标题: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6240.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打造共享型城商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