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预测: 中国财政赤字率年底将达4%
本篇文章1951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增长率将为6%。具体来说,自2014年11月以来,货币政策已经推动了六次降息和四次RRR降息,最近的m2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14%,远高于2015年4月的10%左右。根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来实现宽松财政政策的目标。
“我们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增长率为6%。”5月24日下午,摩根士丹利全球联合首席经济学家阿亚(chetan ahya)在该公司“第二次中国峰会”(Second China Summit)媒体交流会议上表示,摩根士丹利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定义为“高风险、低增长”,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英国退出欧盟、美联储加息节奏以及新兴市场的衰退周期是否超出预期。
对于市场关注的美联储加息,陈爱亚认为,美联储不会过早加息,美元升值不会太快,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原因是“2016年上半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5%,核心通胀率为1.6%。如果美国加息过快,将直接影响美国的gdp增长和核心通胀率。”
就中国而言,陈爱亚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像许多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正面临着三重问题,即债务(高债务)、人口(老龄化)和通缩(通缩风险)。“一般来说,经济过渡期需要2-3年。在这三个D中,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政策来减少债务和遏制通货紧缩,但人口老龄化问题无法解决。”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由于中国政府的金融刺激,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了一个复苏周期,但摩根士丹利预测,这一复苏周期将持续3-4个月,并将在8月和9月逐渐放缓,但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仍将达到6.5%。
货币、金融和房地产驱动的小周期
陈爱亚说,亚洲经济增长低于历史水平,“3d问题”是原因之一。“在我们最近研究的10个亚洲国家中,有7个国家的债务水平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0%;在这10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正在迅速老龄化,抚养比率正在迅速上升;在这10个国家中,有9个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出现了通缩。”
中国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可以说是积极的。
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国内和国际需求疲软,中国经济在2015年第一季度经历了快速放缓。随后,中国政府采取刺激措施,将中国经济从通缩边缘拉回周期性复苏周期。这一始于2015年第三季度的小周期主要是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推动的。
具体来说,自2014年11月以来,货币政策已经推动了六次降息和四次RRR降息,最近的m2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14%,远高于2015年4月的10%左右。
与此同时,抵押贷款利率在经历了几次“双降”后下降了近200个基点。此外,监管当局一再实施放松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这已成为中国经济复苏周期的新起点。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财政刺激。
根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一方面,政府在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加快财政支出,自2015年3月以来,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加了200个基点。另一方面,更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券互换反映了预算外财政宽松政策,从2015年的3.2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6万亿元。
财政赤字翻了一番,达到3.8%
自2014年以来,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推动国内企业走上了“去杠杆化”之路。尽管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但利率下调带来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促使中国政府逐渐依赖宽松的财政政策。
根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来实现宽松财政政策的目标。
一是增加政府支出。2016年3月前12个月,中国政府未经调整的财政赤字率达到3.8%,是去年同期1.9%的两倍。据预测,2016年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率将达到4%。相比之下,2015年的赤字率为3.5%,2014年为1.8%。
其次,央行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债券互换,用约4%的地方政府债券替代成本高于8%的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2016年5-6万亿元的替代目标远远高于2015年的3.2万亿元。与此同时,政策性银行也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发行专项金融债券,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该研究报告还指出,中国政府正在鼓励国有企业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这也是财政宽松的一种表现,但这些数据无法衡量,因为它们不在预算范围内。
陈爱亚表示,中国将继续走财政宽松的道路,但他担心,目前的财政宽松政策更倾向于支持基础设施项目,以保持过去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尽管经济的通缩压力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但深度的经济结构失衡将持续更长时间。”
然而,他也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些好的迹象。“我们看到中国政府的投资有所收缩,这可能会减少一些过剩产能;目前,在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此外,中国银行业在确认不良贷款方面也比过去更加积极。”
标题:摩根士丹利预测: 中国财政赤字率年底将达4%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6071.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