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粮的 “去库存”路径
本篇文章2761字,读完约7分钟
在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一场致力于“去库存、降成本、短板”的供应方结构改革正在启动。这次改革试图通过市场手段调整流向,迫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一条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之路。其途径之一可能是未来对临时储备购买制度的改革。
减少损失来自财政补贴
“准确、到位、有力”,萧飞用三个字来评价吉林省政府2015年出台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临时补贴政策。
萧飞是嘉吉生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家玉米深加工公司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年加工能力为75万吨。
作为东北地区农业深加工企业最集中的省份,吉林省的农业深加工设计能力超过1000万吨。但是,2015年,受深加工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亏损增加以及玉米深加工产品严重同质化导致产能过剩的影响,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严重不足,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许多深加工企业已经停产、分阶段减产。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告诉《中国商报》,例如,近年来,吉林省有22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超过10万吨,但有16家企业能够维持生产,其中6家被市场淘汰。在这16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能够保持正常生产,其余2家企业不定期开工。
萧飞介绍,公司2015年的经营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据统计预测,截至2015年12月底,公司玉米深加工68.7万吨,营业收入18.2亿元,亏损3830万元,比2014年74.6万吨的加工能力少6万吨,但比当年的1.05亿元少6670万元。
处理能力降低了,但损失减少了。原因是这家深加工企业去年从吉林省政府获得了900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
加工能力下降的原因在于深加工企业在7月和8月的困难。为了减少现金损失,延长了维护时间,并积极减少了负载。
肖飞说:“吉林省大多数加工企业都是这样的。”目前,按照1890元/吨的价格,嘉吉生化的日采购量维持在1300吨左右,但这仅相当于工厂实际加工能力的50%。
据悉,补贴的依据包括:为了鼓励企业投标临时储存玉米,政府出台了每加工一吨玉米补贴150元的政策;这个补贴标准在10月份提高到了350元。此外,对于第四季度省内企业购买和使用的玉米,根据实际加工消耗,省财政将给予每吨250元补贴。
肖飞从企业的角度评论说,补贴政策“非常令人兴奋”。业内人士也对这一政策持积极评价,肯定了这有利于玉米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巨大的压力下减少库存,当然也包括企业开始为这部分因霉变谷物过多而无法暂时储存的玉米寻找出路,从而缓解农民销售困难的问题。由于对霉变谷物的耐受性,食品玉米深加工企业可以将暂储标准从2%放宽到5%,而燃料深加工企业可以有更宽的标准。
需要“内外”来帮助行业摆脱困境
对深加工企业实行临时加工补贴政策的初衷之一就是去库存化。
去年4月30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定向精准调控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到将帮助玉米深加工行业摆脱困境,并给予临时补贴政策——每加工一吨玉米补贴150元。
随后在10月,吉林省发布通知,将原来每吨150元的补贴标准提高到350元。2015年第四季度,省内企业按实际加工消耗购买和使用的玉米,省内每吨补贴250元,年终结算时拨付。
但是,从150元到350元的补贴仍然难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玉米的临时储存。
业内人士认为,以2014年玉米暂储价格2240元/吨为例,加上出库和运费,实际进厂成本为2400元/吨。150元/吨的补贴金额对企业来说是九牛一毛。即使扣除政府承诺的350元/吨,也将超过2015年2000元/吨的暂储价格,高于目前100元/吨的市场价格。"以政府拍卖价格收回的玉米太贵,无法投入生产。"萧飞说道。
与其“接管”玉米临时储存,不如直接购买。据肖飞介绍,目前吉林省深加工企业收购的新玉米上市价格在1850元/吨至1950元/吨之间。
深加工企业实际上受益于省财政额外的250元/吨补贴,嘉吉生化迅速填满了产能。肖飞解释说,这一补贴有助于企业理顺与山东、河北等非玉米暂储政策实施省份的玉米价格倒挂问题,确保东北加工企业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华东和华南主要销售区域的加工企业竞争。
然而,对于嘉吉生化来说,它只是“基本保证不亏损,但企业仍然不能盈利”。肖飞认为,2015年玉米淀粉和淀粉糖的市场需求将会低迷,这些终端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一些产品甚至会面临市场价格。
“在供应方面,还包括玉米深加工产品严重同质化造成的产能过剩,以及临时储存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萧飞说道。
面对这一现实,萧飞建议企业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例如,向国外出口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做好深加工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但是,他也认为,为了调动企业更大的积极性来帮助政府去储备,政府有必要有勇气给他们更多的补贴。
“打好豆米牌”有助于炒股
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拥有三张名片:玉米“金卡”、大米“白金卡”、杂粮豆类“健康卡”。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调研时,指示吉林读《山海经》,唱《曹林戏》,打《米豆牌》。
面对大米最低收购价上涨和加工行业压力造成的“米强米弱”格局,吉林省决定以整合吉林大米品牌为突破口,让代表吉林中部、东部和西部不同特色的品牌大米首次带有“吉林大米”的统一标识。韩福春表示,吉林省是第一个以省名申请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该产品已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预计将于2016年获得批准。
事实上,吉林大米的质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该省90%的粳稻已经上市,而购买的政策性粳稻还不到12亿斤。
韩福春表示,吉林大米的平均市场价格甚至高于全国市场购买价格。依靠质量走向市场不仅可以减轻国家采购和储存的负担,而且可以卖个好价钱,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按照这个思路,吉林省准备在三到五年内把“吉林大米”打造成高端大米品牌。为此,韩福春计算了一个账户。今后,如果把销售价格从3元提高到10元,把年产80亿斤大米的一半销往省外,所得收入将超过280亿元。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农业供给体制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韩福春看来,打造“吉林大米”品牌也是为了“打好豆米品牌”,实现农业现代化。他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产品品牌,迫使土地流转和规模生产在上游环节进行,以规模带动机械化,进而实现标准化,确保食品安全。”
从行业角度看,以“营养、美味、安全”为卖点的“吉林大米”定位于高端市场,这种“高价销售”的尝试不仅是对农业供方改革的探索,也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举措。
去年10月,吉林省政府通过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其中“加强市场建设,培育农产品品牌”成为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标题:商品粮的 “去库存”路径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2431.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