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04 07:32:03阅读:

本篇文章3509字,读完约9分钟

2016年,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将呈现以下趋势: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经济增速与2015年基本持平。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稳定下来,这与东部地区几乎相同。西部地区继续引领经济增长,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将会加快,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是一片萧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经济正处于“翻越山脊”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仍相对加大,经济增长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回落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区域经济总体增长将保持总体趋势,但不同区域会有差异,主要是由于以下不同的驱动力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1.政策。

从区域战略的角度来看,全面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是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的大布局,并将持续到2016年。在区域政策方面,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发挥主导作用,中西部地区将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更大支持。京津冀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尤其是自由贸易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地区更有可能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增长潜力。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一带一路”实施后,通过西部大开发,可以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对外加工贸易,改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路径依赖。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也将受益于区域合作。总体而言,在政策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与2015年没有太大不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2.产业结构。

2016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态势将继续加强,经济结构的趋势变化将继续,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也就是说,制造业中高能耗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明显下降了0/,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不同的结构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趋势影响。东部在全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在经济由高增长向次高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弹性相对较大。然而,中西部地区的二次生产和投资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相对较大。与两者相比,东部的结构性增长机会更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3.创新。

由于生产活动的模块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劳动技能、基础设施(主要是信息通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先进水平和制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素的知识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低成本劳动力、廉价土地、能源和地理位置等传统优势将被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变化所取代,它们对空经济活动布局的影响明显减弱。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传统比较优势,主要依靠地方资源“自我消费”的区域发展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积极转变“创意”发展道路,以适应新时期区域竞争的要求。但就创新而言,东部地区显然具有优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4.城市化。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密切相关,甚至排名基本相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我国加快城市化的主要地区。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对一般产业工人的需求将逐渐减少。但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就业需求大。因此,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和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人口跨区域流动已经从过去的大规模向东南沿海流动转变为向多个经济增长极流动,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间城市化差异将趋于缩小。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中西部地区显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5.位置。

区位优势差异在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相关区域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能源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不断弱化。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低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成为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不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区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6.三大要求。

2015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从地区看,1-10月,东部地区投资184.19亿元,同比增长13%;中部地区投资110924.3亿元,增长15.6%;西部地区投资112350.4亿元,增长8.7%;东北地区投资36613.1亿元,增长-9.6%。2016年,虽然从国家政策取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将得到更大的支持。例如,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家仍将重点投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从消费需求来看,历年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稳定,地区间差异不大。2016年,消费需求的惯性仍将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尤其是资产收入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劣势。从进出口情况来看,由于国际商品市场疲软,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更不乐观,进出口形势对中西部地区影响更大。总的来说,三大需求驱动因素与过去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判断2016年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将呈现以下趋势: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经济增速与2015年基本持平。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稳定下来,这与东部地区几乎相同。西部地区继续引领经济增长,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将会加快,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是一片萧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行政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难以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一方面,缺乏权威的协调机构,另一方面,缺乏“区域治理”的意识和方法创新。目前,鉴于区域城市间普遍存在的行政区划和区域壁垒,有必要考虑制定一体化的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一体化发展的任务清单,并将其与绩效评价指标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要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考虑成立由上级政府牵头的权威区域协调委员会,重视政府、协会和企业的不同角色,促进区域主体参与多元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权。

在现有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地方权力过大,财政权力过小,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这些都是由地方政府集中承担的,但没有相应的财政权力。建议中央政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一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标准,中央政府要平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权责,确保责任归属清晰合理。第四,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完善财税体制,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权配置,扩大地方税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五,鼓励发达地区吸收不发达地区的人口,促进他们融入当地社区,成为稳定的移民。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3、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的分类指导和支持。

重视布局分散、共性问题突出的特殊类型地区,进一步明确政策支持单位,完善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缓解问题地区突出矛盾。认真改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扶贫与扶贫相结合,完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将针对衰退缓慢的城市和资源枯竭的城市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政策(报价000061,购买)。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继续增加平衡转移支付,建立横向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山西、东北等资源型地区,过去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转型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4.协调区域空布局,建立区域间利益平衡机制。

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国家对空的区域房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进行了总体规划。然而,在区域合作的实践中,不同主体在身份、角色和行为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利益诉求也大相径庭。区域合作主体的互动与协调需要兼顾不同主体的群体利益、个人利益、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对愿意在区域内共享资源、信息、知识和机会的合作主体,将以表扬、名誉、友谊和信任的形式给予物质补偿和奖励,对按照国家统一空布局发展附加值较低产业的区域,给予合理补偿和必要支持。

标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或继续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8902.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保持工业合理增速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