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到底难在哪儿?不仅是成本高
本篇文章3378字,读完约8分钟
2015年初,四川省华蓥工业新城鲍彤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收到了新课本。
有形约束、无形经济负担和潜在增长成本——
“进城上学”(民生,成为“新公民”,有什么“障碍”)难吗
人的视觉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未来。但目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与父母一起学习时仍面临许多困难。一些孩子被迫留在家乡,成为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这不仅是家庭的痛苦,也是时代的毁灭。对于想在城市扎根的新市民来说,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解决户籍和住房问题更为紧迫。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习哪里困难?请看我们记者的调查。
编辑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习不仅花费昂贵,而且感觉“低人一等”
“我在天津已经十多年了,报纸上称我们为‘新市民’,但我总觉得我是个局外人。其他一切都很好,就是说,孩子们去上学,而那些拿卡的人却很惊慌。”从内蒙古来到天津工作的艾祥志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艾祥志说,2014年,他女儿想去天津上一年级。他带着居住证、劳动合同、合法居留证明、户籍证明原件和疫苗接种证明去了他居住地附近河北区的一所小学,但被告知提交一份支付期超过半年的社会保障证明。
“农民工找工作,签劳动合同是好事。公司不支付社会保险。证据在哪里?”艾祥志向对方解释,但没有用。
“我们在天津的工作很稳定,我们家乡挣的钱没有这里多。没有人把妓女带回来,她不放心。”艾祥志想了想,让女儿再等一年。他在社会保险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的女儿终于去上学了。“新工作挣得少了。就算我将来能拿到养老金,我算一个大账还是会亏钱的。”
孩子们想跨过许多“门槛”去上学,与父母团聚,但代价并不低。在采访中,许多农民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老庞在山东老家天津工作了20多年,女儿上三年级。根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规定,外来人口的子女如果想在天津上高中,他们的小学和初中身份必须在本市,父母需要交五份证明。如果是个体户,还必须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社会保障证。老庞是一个自雇人士,以前从未缴纳过社保。为了让他的孩子上高中,他每年要缴纳1万多元的社保。
“我做这个小生意,10000元不是小数目。我在家乡参加了新农村保险。有必要再付一次吗?”让老庞松了一口气的是,天津出台了一项政策,允许农民工子女在本市就读职业高中和高等职业学校。"我的孩子将来参加高考会很好的!"他很期待。
孙志立,湖南人,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一直在通州区租房。当她在2013年为她的孩子办理入学手续时,她被告知没有通州区社保缴费证明她不能办理贷款手续。"但是我在西城工作,社保已经移交给西城区了."称重后,孙志立和他的妻子把他们的孩子送回了家乡。“许多同事把孩子送到河北的寄宿学校,他们每个半月见一次面。他们建议我也这样做。但是孩子长大后需要陪伴。这不是办法。我们打算回老家呆一会儿。我没想到在北京努力工作了十几年,最后还是没有站稳脚跟。”孙志立很无奈。
解决城市管理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应以牺牲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代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他认为,在2008年出台相关政策确保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后,近年来各地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有了很大放宽。然而,在过去两年中,主要城市已经开始普遍收紧政策。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非北京籍学生在北京借书需持有“五证”,即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有其在北京的暂住证、在北京实际居住的居住证、在北京工作的就业证、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当地无监护条件的证明、家庭户口簿等证件。“五证”的规定由市教委文件统一下发,具体工作证件的定义由各区具体情况确定。
2013年12月,天津市教委颁布了《天津市居住证持有人子女在本市接受教育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应提供子女的居住证、合法就业证明、合法居留证明、户籍原产地证明和预防接种证明,并在入学前一年按照居住证的规定向居住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登记。同时,明确要求其提供本市社会保险费缴纳凭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在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中,还有许多附加的“隐形条款”。2015年,北京非注册学生的家长做了统计。事实上,他们需要准备28份证书才能参加初步考试,其中许多证书需要提前很多年准备。
为什么要收紧政策?
熊丙奇表示,这些政策的颁布是基于“控制总人口”的管理理念,即担心放宽准入条件会导致大量未登记人口涌入,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臃肿。
例如,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流动儿童入学考试工作方案说明》,明确提出作为首都,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兼顾北京学生和非北京学生入学考试的福利待遇等难点问题。天津市教委还透露,大量随迁儿童集中在城市和郊区,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很大压力。
义务教育投资不平衡也是造成非注册人口入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赵辉认为,目前,国家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则是解决流入地区的问题,即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农民工在省里流动,教育经费由省里统筹,而孩子在市里学习不是大问题;如果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流入国政府将在日益增加的财政压力下提高门槛。
《中国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白皮书》(2015年)显示,目前农村地区有6102万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37.7%;大约1793万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或两次;约有921万儿童“一年到头都无法见到父母”。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不能每三个月见一次面,他们对目前生活状况的焦虑和“不安”会突然增加。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他们的安全监管和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解决城市管理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应以牺牲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代价。”熊丙奇说。
让教育资金可以流动,确保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事实上,要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习的问题,政策路径已经非常明确: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应优先考虑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此外,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接收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免收学杂费,不收取借读费;对于在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就读并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民工子女,也要分配相应的教育经费。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主要支持东部和中部地区接收更多子女的省份。
“政策的画面很好,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两个障碍:第一,像北上广这样大量农民工的城市提高了门槛,导致许多家庭只能将两地分开,孩子回到原来的地方读书;第二,入学后,保护程度有差距。虽然有些人已经进入公立学校,但他们只能进入“学校班”;一些人在教育委员会领导下建立的流动儿童学校就读。这是人为造成的孤立,影响了城市各群体的融合。”熊丙奇说。
为了消除教育的“障碍”并让新市民留在城市,有必要开出正确的药方:
“首先要改变城市管理的观念。停止通过教育政策管理人口的做法,保障每个儿童上学的权利。”熊丙奇认为,应该调整资源配置的思路,通过工业出口的方式合理引导人口转移。“一般来说,首先分解城市功能,然后引导农民工外出,最后让孩子随他们一起搬家;不要颠倒顺序,先把孩子带走,然后让大人去,最后考虑城市功能的转变和减肥的规模。”
“还有户籍制度的问题。很难马上改变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但是,城乡居民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可以从户籍中剥夺。”褚赵辉说,让教育经费等公共财政资源“与人同行”——比如,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子女离开流出地时,可参照社保基金的方式转移相应的教育经费,为其在流入地的学习提供保障,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
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奖励扶助城市义务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教育经费的可移植性,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形势。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蛋糕”不会因为和父母一起进城而缩水。我希望不再有孩子独自留在这个国家。(记者朱浩伟)
标题: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到底难在哪儿?不仅是成本高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2771.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