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09 05:12:03阅读:

本篇文章2675字,读完约7分钟

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依然光芒四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大卖。在这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中,马克思提到了680多人,唯一的中国人是王茂荫。

王茂荫(1798-1865)是清代最著名的货币理论家。他出生于一个茶叶商人家庭,1832年进入仕途。他曾在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户部、军部、工部、吏部任职,是一个地道的“省部级”。他曾任钱塘侍郎,一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货币史的研究和实践,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安徽省歙县,王茂荫的故乡,现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他的故居位于歙县南部的峄城村。3月22日上午,我们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到达这里,却看到立在村口的王茂荫全身塑像,面对着皖南山区罕见的金油菜花。穿过村口的古樟树500多年,沿着村里的石头路走200米,就到了王茂荫的故居。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故居没有特别的立面,没有整体形状,甚至没有标志。外人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位名人的故居,即使他们找到了,也认不出来。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王茂荫故居建于清中叶,占地约400平方米,是典型的徽州民居风格。这所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建筑,三栋建筑连成一排。遗憾的是,气势恢宏、由李鸿章题写的“敦仁堂”已完全倒塌,不复存在。据当地村民称,王茂荫将故居命名为“天兄弟”。不幸的是,挂在门楣上的“天官第一”的巨大牌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消失了。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对王茂荫来说,这个故居真的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地方。因为他“在北京已经30年了,从来没有带着家人”,他的家乡是归宁,这是一定会经常发生的。王茂荫晚年病重回家,处理后母吴的丧事。这时,国家处于混乱之中,房子被损坏,他老了。1865年,清代经济与货币研究奇才王茂荫也离开此地,葬于离此不远的岑参渡玉子山,其墓背对着故居大门。当地名人曾为他写了一副挽联:“一代名臣,经济荣誉大业;经过一千年的哀悼,这些年我扮演了朱坤。”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1864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讨论货币和商品的流通时,特别提到了中国的财政官员王茂荫,他在第八十三条中以“纸币”的方式提出了货币和纸币的概念。在这封信中,马克思写道:“住房部右侍郎王茂荫为天子立碑,主张秘密将官票和宝钞兑换成可兑换的纸币。”1854年4月,他在部长级审查报告中受到严厉斥责。他是否因此被鞭打还不得而知。审议报告的结尾写道:“部长们和其他人仔细阅读了讲稿...所讨论的专利经销商对这个国家来说并不方便。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从马克思在《说明》中对王茂荫的突出提及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层含义:一是在发行钞票和兑现钞票方面,王茂荫的主张很有见地,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其次,王茂荫的货币思想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但受到清政府的推崇。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王茂荫的经济思想和货币理论集中体现在他在咸丰年间三次上朝的著述中。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肆虐,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全国treasury/きだよ空虚。当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铸造大量的钱和无限期发行不可兑换的钞票,这实际上是主张利用通货膨胀来缓解金融危机。此时,王茂荫以其经济头脑和远见卓识,向刚刚登基的咸丰帝赠送了“以物折钞”,提出了改革货币制度、缓解危机的主张。建议发行可兑现的银票,并建议“极地银票的数量应限制在1000万至2000万张。”强调如果纸币能够顺利流通,就必须重视和防止因纸币无限制发行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从而“利民”、“利国”。这一建议得到了冼张峰的批准,他被提升为右侍郎,主管钱法堂事务。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咸丰三年(1853年),王茂荫给了咸丰帝《论大钞折》,以回应肃顺等大臣主张铸大钞的主张,认为“钞法虽虚,但虚;大款是假的,但它看起来真实而空洞。”。也就是说,虽然纸币没有价值,但如果它可以交换并且流通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就代表了一定的实际价值;虽然大钱本身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面值是假的,因为它不值得。投入大量资金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价格上涨。妥协还驳斥了国家可以创造或任意决定货币价值的错误观点。然而,面对当时清政府财力枯竭的现实困境,咸丰赚了一大笔钱,即“当一百,当五百,当一千”,造成了流通上的极大混乱。此外,上述未兑现的“宝券”使通胀加剧。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鉴于清政府发行的是空头纸币,官钞和珍贵纸币严重贬值,市场极度混乱,王茂荫于咸丰四年(1854年)出版了《纸币的再认识》,这实际上是他改革货币制度、缓解危机的计划。该方案提出了四项补救措施,主要集中在一点上,即坚持将不能兑现的官票和宝钞兑换成可兑换的钞票,反对铸造“当白”、“当钱”等大钞;尝试使用现金来阻止发行不兑现纸币的势头,阻止通货膨胀,并节省纸币的信用。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王茂荫坚持自己的观点,遇事敢于直言,触怒了咸丰帝。咸丰读了《折钞法的再思考》后,非常不满。他认为,王茂荫说的“贵在民,官在民”,并不关注国家政治;此外,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军事部长的审议结论中,王茂荫还被指为“涉案的专利商对国家不方便,完全无知”,导致咸丰“严格申请”,将王茂荫调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这样,它基本上结束了它的金融和货币事务。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这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王茂荫的货币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他本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分析、研究和经验而独立形成的,许多观点都得到正确而有针对性的表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思想是在西方货币理论和体系传入中国之前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智慧和中国特色。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在参观故居的时候,当地的工作人员、村干部和居民都很热情,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王茂荫的故事。例如,马克思是如何认识王茂荫的?

这要从咸丰年间王茂荫的《三国志》说起。这些纪念物是当时(即1857年)俄罗斯驻北京使团的巴拉迪在1857年出版的《关于俄罗斯驻北京使团工作人员》一书中记录的。1858年,德国人卡尔·银铃和梅克伦堡把这本书翻译成德文出版,并改名为《俄罗斯帝国驻北京大使馆对中国的描述》。在《纸钱阁记》一书中,介绍了王茂荫的生平,详细讲述了《纸钱阁记》遭遇挫折,引发《纸钱阁记》风波的经过。马克思看到了这本书,注意到了王茂荫和他对货币的看法,并把它们写进了《资本论》。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1864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讨论货币和商品的流通时,特别提到了中国的财政官员王茂荫,他在第八十三条中以“纸币”的方式提出了货币和纸币的概念。在这封信中,马克思写道:“住房部右侍郎王茂荫为天子立碑,主张秘密将官票和宝钞兑换成可兑换的纸币。”王茂荫(1798-1865)是清代最著名的货币理论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货币史的研究和实践,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

标题:《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1595.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