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9-04 16:00:09阅读:

本篇文章1559字,读完约4分钟

*李

从2016年1月1日起,《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生效。根据规定,居住证持有人将享受六项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条件。居住证制度实施后,中国将告别“暂住证”时代。

在过去的一两个月里,中央政府多次通过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等。,也打消了市场开始新一轮货币宽松的预期。这意味着,到2016年,“十三五”开始时,更多的重点将放在推进“供给面”的五大改革任务上,否则将成为平衡“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点。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其中,最能体现良好经济弹性和充分潜力的新型城镇化无疑将成为主导。将占城市常住人口近40%的2.7亿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城市户籍管理,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仅通过政策调整而不增加总劳动力重新释放人口红利、着眼中长期发展的最佳载体。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户籍制度改革已提出多年,但效果一直不佳。《居住证暂行条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取代了临时居住证制度。与临时居住证不同,居住证明确与基本公共服务(随其迁移的儿童的教育、住房保障等)挂钩。)为移民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他们定居下来并融入城市。通过居住证逐步打破户籍壁垒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实行“双挂钩”政策,即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挂钩,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挂钩,这将有助于解决中短期内财政短缺和地方政府意愿不足的问题。

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建设紧凑城市”的理念,是对现代城市功能的重新认识,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理念。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登记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到那时,中国的城市总人口将接近9亿,这相当于2008年欧盟加上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总人口。特别是,1亿稳定就业的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不仅将极大地提高国内需求水平,还将增强城市集聚能力和分工,这是经济转型之路。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届时,中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顺利实现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向内需依赖的转变。随着大量人口融入城市,传统消费将上升,这将有效抵消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

同时,人口密度的增加将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的需求。公共服务固有的规模效应会稀释公共服务供给的边际成本,缩短投资回收期。

更重要的是,人口集聚、产业分工和升级对税收贡献有明显的“蛋糕效应”,为城市吸纳新市民提供了财政保障,城市集聚效应开始良性循环。

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被高估了。首先,农民工市民化的许多费用都是由农民工本人或其雇佣企业支付的,如公积金、社会保障、住房费用等。;其次,“80后”和“90后”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对城市税收贡献的“蛋糕制作”效应远远大于“蛋糕分割”效应;第三,农民工的消费低于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强。市民化后支持城市消费和分担公共服务边际成本的效果也最强;最后,在农民工市民化之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转移、租赁和资本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成为可能,而农业产业化是城市化的资金来源。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无论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年来一直有人提出,但“只听楼梯响,不听人下楼”的根本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负担中的职能需要明确。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财政仍然属于建设财政,而不是公共财政。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成就的内部激励远远大于中长期有效但必须承受短期痛苦的结构性改革。因此,顶层设计,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担开支,建立与公民化激励相容的机制,需要跟进。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当前,户籍改革推动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消除工业化后遗症和现代化路障。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这迫使城市化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关键在于各级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和高层设计的智慧能否承受短期结构调整的痛苦。

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作者是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题:李宇嘉:用居住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务实路径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9126.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