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加速改变三大行业“流水线”
本篇文章8091字,读完约20分钟
1000亿元市场“潘多拉盒子”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自2015年以来,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智能医疗已经出现在政府政策中。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5-2020年)印发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发展健康中国云服务的规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进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和智能医疗服务,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该规划纲要的发布点燃了资本市场对智能医疗的热情。一些地方政府专门成立了智能医疗基金,包括互联网巨头英美烟草、风险投资和上市公司,在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领域部署智能医疗。一些分析师告诉记者,这个市场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智能医疗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也是提高医疗资源效率,减轻医疗保险压力的可行方案。当前,医疗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压力亟待释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
wit120
它被列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普通人对医疗保健的积极需求和升级需求(报价603883,购买)逐渐增加,中国现已进入医疗需求爆发期。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上述规划纲要,试图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医疗解决这一问题。
智能医疗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从规划纲要的内容来看,涉及智能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
资本市场对智能医疗的热情日益高涨。百度、腾讯、阿里等国内it巨头纷纷涌入智能医疗领域,力争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从百度健康云、腾讯微信医疗到阿里“未来医院”,这三大巨头都希望在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上争夺食物,甚至引领互联网革命。此外,行业内的并购风起云涌,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关联企业整合医疗资源,打造智能医疗产业链。
然而,为了理解智能医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许多公司都在为智能医疗设计布局。然而,智能医疗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人都将展示他们认为什么是明智的医疗保健。”一位制药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据《证券日报》记者报道,包括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以移动医疗应用为代表的健康管理、医疗保险控制费、智能养老、医疗电子商务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解决方案市场将达到108.5亿元,2012年至201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4.3%,预计未来该市场将超过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和电子公司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化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领域的主力军。
包括威宁软件(报价300253,购买)、东软集团(报价600718,购买)、东华软件(报价002065,购买)、万达信息(报价300168,购买)、海虹控股(报价00503,购买)、用友医疗、银江股份(报价300022、
除了医疗信息化之外,一些分析师表示,随着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压力越来越大,未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业务的市场潜力也很大。有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业务的上市公司有望先享受政策释放的红利。
健康管理有望刺激
万亿元市场
与医疗信息相比,居民健康管理是一个1000亿元的市场。智能医疗不仅将医患、医疗服务、保险等各个医疗组成部分的信息进行互联,而且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最终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管理是智能医疗从信息互联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升级,也是登陆“国家健康”的最后冲刺。
一些分析师表示,未来健康管理投资的重点是健康数据收集,而可穿戴设备、医院和家庭医疗设备被认为是健康数据收集的重要方式。在资本市场,可穿戴设备在投资者中很受欢迎。
据数据显示,在智能服装领域,已有52家上市公司部署在这一领域。
久安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概念的先驱。自2010年以来,公司将电子血压计与智能手机连接起来,成立了健康美国公司,创立了健康品牌,在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重、体脂、睡眠和锻炼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个人健康管理产品线。2014年10月,idg和其他机构开始投资,投资前估值为2,500万美元。在移动医疗和智能硬件领域,这些项目已经在公司内部成功孵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可穿戴设备尚未给公司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2015年前三季度,久安医疗的营业收入仅为1.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45.88万元。
在医疗和生物领域,包括乐普医疗(报价为300003,购买)和宝来特(报价为300246,购买)在内的上市公司也推出了可穿戴设备。此外,电子、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一些公司也结合自己的企业布局。
在健康管理方面,上述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日常监测的慢性病成为健康管理的首要环节。“医疗应用是频率较低的应用,而慢性病管理是频率相对较快的应用。”
商业模式
它仍在探索中
对于未来的智能医疗市场,上述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我国低效实施分级诊疗和医疗保险不足的难题。我国的智能医疗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增长快、集中度低,医疗信息管理、医疗保险控制费、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并存,行业未来并购的机会很大。
在医疗信息领域,威宁软件今年加快了并购步伐。威宁软件先后收购了浙江万鼎、杭州东联、天津金威首批60%的股权,以及新成立的重庆威宁、黑龙江威宁、宁波威宁等控股子公司。
最近,万达信息也加快了医疗信息化的布局。12月14日,万达信息宣布计划通过发行股票购买嘉实投资和联创立新持有的嘉达科技99.40%的股权。据了解,嘉达科技的主要对外投资是持有四维医药90%的股权和全康45%的股权。此外,嘉达科技还以姚谷制药92.04%的股权作为唯一标语牌。四维医疗是一家专注于远程医疗服务的专业公司,专注于“远程医疗解决方案集成+远程医疗诊断服务组织+培训服务输出”的模式,开发心电、超声和放射等远程医疗影像诊断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运营。泉城健康是互联网加的创新企业,致力于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管理、信息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结合。
然而,一些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表示,虽然智能医疗有一个很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大部分仍处于初始阶段,“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但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中国制造“定制”
全面普及可能需要三年时间
在风靡全球的苹果iwatch的推动下,智能手表作为一种硬件伴侣,也将打开一个新的市场,打开智能制造业的一扇窗户。尽管iwatch需要在实用性方面进行研究,但它无疑是一款高度定制的产品,这使得智能制造业进入了全民定制的时代。
事实上,不仅是苹果,智能制造业的定制化也在中国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中被频繁探索。长虹建立了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制造系统;海尔还建立了一个智能工厂,推广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工业4.0制造模式;长安汽车(报价000625,购买)正在推动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华为还在研究一个智能工厂,它可以将智能网络扩展到生产现场的每个工业机器人。
业内人士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未来,不仅制造业本身将快速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也将诞生。制造企业和互联网巨头将以合作的形式分享这个巨大的市场。然而,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定制化仍面临一些障碍,要真正大规模推广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各类企业密集布局
宗和联亨
目前,“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催生一场以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从而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转变。制造设备制造商、制造企业、服务提供商和政府形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共同创新。定制已经成为这一轮创新的重要产品。
记者曾在长虹子公司华谊新建的厂房里看到,机器运转迅速,工人数量已经减少到只有几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装配线上观察、操作计算机和维护仪器。机械手挥舞着,有序地运转着。
长虹模具公司第四塑料厂。车间里的机器轰鸣着,但是人很少。据长虹内部人士介绍,该厂根据家电制造的特点,开发了智能制造执行系统。通过该系统,长虹制造设备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也可以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的混合生产。该模式使长虹能够充分满足电视机、空电视机、冰箱等系列智能家电的市场需求,同时进行定制化制造,建立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制造体系。
在中国传统家电制造商中,不仅长虹,海尔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互联工厂。目前,海尔已经在四大行业建立了工业4.0示范工厂,目标是让用户可以通过海尔的移动终端随时定制自己的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模式趋向于定制化,这迫使供应链和制造保持更高的效率。企业需要建立灵活的制造工厂和供应链,以灵活的方式和各种技术加以利用,并进行创新,而不是仅仅依靠制造自动化和信息化。”据业内人士称。
与此同时,制造业巨头正在加速与互联网公司的跨行业合作。传统制造企业迅速深化互联网应用,实现产品创新和业务转型。
仅在过去一年,小米就投资了美的智能家居产业链;魅族与海尔携手打造智能家居生态系统:阿里参股海尔物流;SAIC和阿里联合进入了网络汽车;Tcl和乐视瞄准智能家居,寻求全球布局,家电和互联网巨头开始从竞争走向高速融合。
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高级研究员何再华表示:“目前,长虹、海尔等制造巨头在智能制造定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此可见,实施智能制造应注意,一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制造信息系统框架;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必须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实现大规模个性化需求定制的新产品生命周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个性化定制
成为制造业的突破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空心脏现象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透明的信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中国24个行业中有20多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包括纺织行业和钢铁行业。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国家将把推动智能制造业提上日程。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11项重点行动。在“互联网+协同制造”方面,提出了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网络化制造产业生态系统的重点领域。
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范围内选择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进入名单,涉及38个行业、21个地区。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互联网+”登陆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期为2016年至2018年,其目标是建立和改善一个基于“互联网制造加”的生态系统。今年7月在制造业实施“互联网+”的指导。在不久的将来,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大型会议将会密集举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许多制造企业开始智能制造的首选。
何再华认为,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定制化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有待提高,制造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待加强。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市场需求不敏感,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找到用户的痛点,因此很难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此外,中国的智能制造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或者三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业被互联网悄悄地改变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制造业已经从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已经悄然发展,但不能称之为“蓬勃”。
目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家居行业正在向大规模定制化发展。与前几年猖獗的小作坊不同,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和家居行业的规模不断提高,导致许多存在售后和质量问题的小企业淡出市场。许多家居企业都在不断提高产量,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生产流程,通过定制来满足市场需求。
曲美家居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大规模智能化在家居行业的表现并不明显,但规模定制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对于大型家居企业而言,大规模定制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但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未来利润增长点,智能家居市场正在迅速开放。”
不仅是家居行业,家电行业和安防行业的定制也处于起步阶段。业内人士称,“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在低端市场发展。”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入侵”,告别标签产品,中国制造业开始向高端领域突破。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重视自身品牌的塑造,努力将品牌转化为企业的可变现资产。下一阶段,一些品牌企业将整合资源,以定制化为突破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无论如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规模的个性化制造成为可能,这也是未来制造模式改革的方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个性化定制将颠覆全球制造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
年销售增长率可能超过25%
机械工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其繁荣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一组数据直观地显示了这一特征:2015年前三季度,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下降,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比同期全国工业增速低1.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行业利润增长率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机械企业普遍存在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减少、价格持续下降、效益下降的现象。
这似乎与中国今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相称;这甚至与“制造业回归”的全球模式背道而驰。事实上,除了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振兴制造业是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实施的国家战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旨在调整和提升国内传统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德国宣布“确保德国未来工业基地的地位——关于实施未来计划“工业4.0”的建议”,目标是在8至10年内实现“工业4.0”;英国宣布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白皮书和新的机器人战略;韩国推出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
根据管理层的立场,“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强国“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它是在考虑了国内外环境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后提出的战略规划。同时,它也被业界视为传统机械行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开辟新的增长空.受此影响,市场对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广阔增长前景非常乐观。
说到智能制造,今年机器人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上流行是不可避免的。在信达证券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甚至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未来将保持高速增长,保守估计年增长率将达到25%。
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事实上,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原因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和产品质量提高,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机器替代”;政府支持机器人产业,并继续出台政策促进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随着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家用机器人的成本预计将大幅下降,其他因素正在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不是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品,而是一种能够结合人类优势(分析和判断、对变化的快速反应等)的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优点(高精度、高稳定性、长时间运行和强环境耐受性等。)。机器人在三种工作条件下有最大的发展潜力:那些人们不能做的工作(如危险的工作条件,太空深海极端环境作业等)。),那些人们做不好的(如高精度技术)和那些人们不想做的(如单调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等)。)。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中。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应用也逐渐从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过渡到人机搭配和人机协调生产。
由于机器人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的替代品,它们自然被整合到“中国制造2025”中,即“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系统和新的制造模式”。
根据行业判断,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是未来10年乃至3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中国机器人市场巨大
像许多行业一样,中国机器人的先发优势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游应用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套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已经成为自动化设备的主流: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塑料橡胶、金属制品等行业。这有效地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在中国,2015年铸造厂的倒闭和外资企业向东南亚的转移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长期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将机器人引入国内企业不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自2010年以来,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10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1.5万个,2011年达到2.26万个,同比增长50.7%;2013年,销量达到3.6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长60%。201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国。
不仅如此,中国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在过去五年中增长迅速,但从使用密度(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数量)和应用比例指数来看,中国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到2014年,中国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30,国际平均水平为55。
根据信达证券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增长率为25%,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销量将达到19.17万台;假设单个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为20万元,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总销售规模将接近1500亿元。
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然而,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要变得更强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现状是:国外机器人制造商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基本占据中国高端应用市场;国产机器人与外资企业在性能、可靠性和品牌上存在差距,短期内难以超越。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应用了50多年,形成了巨大的工业规模。世界著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包括瑞典的abb、日本的fanuc和yaskawa、德国的kuka、美国的adepttechnology、美国的americanrobot、美国的emersonindustrialautomation、s-trobotics等。其中,kuka、abb、yaskawa和fanuc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被称为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制造企业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年前,我们在建设一家新工厂时,听说广东一家工厂的机器人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即使价格便宜不了多少,我们也很乐意调查。但结果确实令人失望:机器人手臂的反应比进口手臂慢得多,而且经常出错。最后,我们不情愿地选择了进口产品。
与这一想法相一致,信达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国内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发展机会都在低端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与机器人“四大家族”的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工程师奖金”带来的成本优势和企业在某一领域积累的技术和渠道优势。
事实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化率也在上升:2014年,中国销售了5.6万台工业机器人,拥有1.6万个中国产品品牌(占28%)。
当然,国内销售得益于相对低端的线性机器人的贡献,这与国家机器人产业规划设定的“高端机器人定位率达到45%”的目标相去甚远。
结合现实,当前主流市场观点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遇在于:系统集成应用从低端市场开始;机器人单体从需求强、结构相对简单的产品类别开始;以及加速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定位。
信达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国内其他制造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零部件的国产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国外在机器人核心部件方面有明显优势,国内一些企业也取得了技术突破。国产零部件和进口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但这迫使外国品牌降低价格以应对冲击。
标题:智能制造加速改变三大行业“流水线”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8961.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上海富豪狙击10万元+天价豪宅 最贵成交单价近27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