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企网立足企业资讯传播,解读企业政策,传递企业相关经济资讯,交流最新商业信息!为所有中国企业服务的专业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来源:全球名企网作者:卢子班更新时间:2020-08-28 18:06:09阅读:

本篇文章4916字,读完约12分钟

1月9日,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联合发布重组公告(见老虎嗅“李嘉诚的万亿资产”)。引人注目的是,经过重组后,香港的两家公司——昌实和和记黄埔将会变成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两家公司——昌河和常棣(香港人把这种方式称为搬迁)。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自2013年以来,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一直在出售亚洲资产,并将资金投资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已引起广泛关注。搬迁触动了香港人本已脆弱的神经,甚至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狂热。“李嘉诚看不上内地和香港的未来”,“李嘉诚与政府的关系不好”,还有人认为,李嘉诚的是欲擒故纵,先打压市场信心,然后收获优质资产。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孔子说:“如果你看看它,看看它的原因,看看它的安全性,人们怎么会感到尴尬呢?”要了解李嘉诚的真实意图,最好的方法是研究他的历史。通常,很多媒体更关注李嘉诚的个人品质和领导力。例如,作为一个领导者,为未来做计划需要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当市场好的时候,它不会过于乐观;当市场下跌时,不要太悲观;不管你有多强或多有能力,只要你没有宽广的胸怀,你就不会成功。这些成功的鸡汤没有多少营养。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嘉诚一生中遭遇的四次浪潮。一般来说,每一次这样的浪潮都可以将成功潮人的社会地位提高100倍。李嘉诚甚至抓了四个,最后使他的个人财富达到万亿规模(十到八分之一的权力)。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第一波:人口红利和工业化

在解放战争后期,大量逃离战争的人涌入香港。这些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大陆人,有不少是“资产阶级”。到1950年,香港人口从战争结束时的50万激增到220万。此后,内地的政治运动、“自然灾害”和东南亚的“排华”客观上促使更多资金和人力流入香港。根据维基百科的估计,1950年至1980年间,逃离大陆的人数达到200万至250万。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战前,香港几乎没有工业,经济结构是单一转口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时期,香港的资本和劳动强度在被摧毁的世界中是无与伦比的。香港曾经是“世界工厂”之一,因为它的气候和地理位置优越。

1950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2岁的李嘉诚用五万港元拼凑而成了长江塑料厂。此前,他曾在一家塑料公司担任总经理,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过八年的努力,李嘉诚终于在1958年凭借“塑料花”赢得了他生命中的第一盆金。当年,长江塑胶厂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超过1000万港元和100万港元。

香港地域狭小,缺乏科技和工业基础。制造业只能专注于塑料、五金和纺织品等纺织产品,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李嘉诚没有沉湎于“塑料花王”的称号。他预见到香港制造业的艰难未来,并立即将制造业赚得的钱投入房地产。

果然,到了1960年,由李嘉诚开创的塑胶玩具业已挤入557家公司,1972年增至3359家,雇员人数占香港总劳动人口的13.2%,其中一半以上专门或兼营塑胶花。1973年,由于外国公司垄断原材料进口和中东石油危机,香港塑料工业一度被逼到生死边缘。此时,享受了大量房地产的李嘉诚,积极组织塑料行业自救,甚至从长江库存中拿出12.43万磅原材料,半价卖给“朋友”!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第二波:香港土地升值

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万至13万人(旺角)。时至今日,生活一直是香港的一个大问题。此外,从转口贸易向制造业的过渡仍需要大量工厂。后来,香港转变为现代服务业,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对高档写字楼和酒店的需求非常强劲。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1958年,李嘉诚从塑料花中发现第一罐黄金后,开始在北角建造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在柴湾建造了第二座工业大楼。这两个只出租不出售的项目成为李嘉诚进入房地产的基石。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据,与1959年相比,1980年工业用地价格上涨了280.8倍;商业建筑和办公楼用地价格上涨73.5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82.2倍。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狂热感染了香港的左派,而“中国共产党将以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处传播,导致移民潮和卖地潮。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拥有35万平方英尺(32,500平方米)的房产,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此外,它还拥有7个在建项目。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有了这笔资金,长江实业(1972年7月甚至命名)于1972年11月在香港上市,筹集了3150万港元的资金。同期,新世界筹集了1.6亿港元,恒隆地产筹集了2亿港元,新鸿基则筹集了10亿港元。当时,市值只有1.57亿港元的常实,勉强跻身“中资地产五虎”之列,无法与英资地产相提并论。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在香港,有很多人看到人少,房地产就会繁荣。然而,只有李嘉诚利用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并在历次风暴中采取了“人弃我而去”的策略(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了香港股市崩盘,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遭遇波折,香港爆发了信任危机,1989年的风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等)。(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同样值得称赞的是,李嘉诚从未坚持所谓的“商业模式”。当房地产估价低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进和更少的出(买地、建房和租房),而当房地产估价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进和更少的出(建房待售而不是租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实部在香港拥有7588万平方英尺的出租物业、在建工程和土地储备,成为香港的“土地之王”。战后的半个世纪里,没有踏足空的李嘉诚成为香港土地升值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波:英国资本从中国撤退,资本前进

在李嘉诚、包玉刚等中资精英崛起之前,香港是外资企业的天下,更确切地说,是四大外资企业(怡和、太古、和记黄埔和惠德丰)的天下。其中,怡和是在1832年成立的,所以有一句俗语说:“怡和以前没有香港。”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外资企业,业务涵盖房地产和酒店、港口及相关服务、零售和制造业、基础设施和能源,市值62亿港元。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1979年9月,在汇丰的帮助下,李嘉诚仅用1.278亿港元就获得了和记黄埔的实际控制权(汇丰将和记黄埔所持有的债转股股权一半卖给了李嘉诚,并只支付了对价的20%作为保证金才生效)。当时,常实的资产只有6.93亿港元。

李嘉诚成为了一家英国投资的大银行的第一位中国老板。当时,许多人认为他只是运气好,无法控制巨大的和记黄埔。但令人惊讶的是,“老航空母舰”和记黄埔再次顶风破浪,其净利润在四年内增长了四倍。从此,李嘉诚赢得了“超人”的称号。在2000财年,和记黄埔的利息和税前收入分别达到848亿港元和196亿港元。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1985年1月,李嘉诚以人民币29亿元购买了英国十大上市公司中港灯34.6%的股份。拥有特许经营权的电力集团港灯与另一家英国公司中国电力集团形成了寡头垄断。李嘉诚觊觎港灯多年,但没有把它送出。时机成熟时,仅用16个小时就完成了决策和商务谈判。在各国的资本市场中,李嘉诚吞并港灯而不竞相提价的情况并不少见。相反,他给了13.5%的折扣(节省4.5亿港元),港灯甚至没有暂停一整天的交易,非常干净整洁!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耐心、周密的计划、审时度势、勇气和足智多谋,就是李嘉诚利用资本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把香港从“皇后之城”变成“李家之城”。香港人居住的房子、用的电、工作的办公楼、工作的码头、购物的零售店、打电话、看电视...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香港人的每一分钱的收入和支出都与李嘉诚有关!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英国资本正在节节败退,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香港的特殊地位。以怡和为例。1949年,怡和的大老板在mainland China竞选资产,直到1952年才放弃努力,这不仅伤害了他的活力,也留下了心理阴影。几十年来,怡和一直对中央政府过于警惕。虽然他不能承受手中的摇钱树,但他对香港的未来没有信心,奉行“在香港赚钱,在海外发展”的政策。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怡和已在20多个国家进行海外投资,从英国房地产到中东石油,从夏威夷到菲律宾。英国投资的外国公司继续从香港抽血,每当遇到政治和经济动荡时,它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卖掉自己的孩子”。这是李嘉诚和包玉刚(曾吞并九仓)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根本原因。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第四波:大陆房地产热

1978年9月,与家人逃亡香港39年后,李嘉诚应邀作为港澳代表团成员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国庆庆典。此后的十年里,李嘉诚并没有急于投资,而是去各地视察和捐赠:1979年,他在潮州捐赠了“大众公寓”。1980年,他捐了2000万港币在潮州建了两所医院,并参与了汉江大桥的捐赠。他总共捐赠了8亿港元建立汕头大学;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款100万港元...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李嘉诚再次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传播好运,与有权势的人交朋友,等待行动。当一些外资在1989年撤出时,李嘉诚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了500万港元(之后又向1996年捐赠了6000万港元),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了1000万港元。与此同时,它采取了一贯的“弃人而走”的策略,迅速成为在mainland China投资最多的港商。两年后,李嘉诚被批准兴建“东方广场”,20多个部级单位、40多个市级单位、100多个区级单位、1800多个家庭和麦当劳为“李”腾出了空间。李嘉诚在内地获得优质项目的能力可见一斑。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十多年来,mainland China的房地产繁荣和土地价格飙升是显而易见的。据业内人士估计,mainland China长河区的土地储备稳定在1500万至2000万平方米之间。虽然李嘉诚否认囤积土地,但长河区的发展是缓慢的,从征地到清算用了十几年时间。当土地被收购时,底价只有几百元,当它被出售时,单价是几万元。几十倍和几百倍的增值是客观存在的。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在英美烟草崛起之前,mainland China十大富豪中的大部分都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来自土地升值。在他们和李嘉诚之间,没有谁向谁学习的问题。“上天和佛祖接受了,但他们应该受到责备。”每个人都赶上了同样的浪潮。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今天的李嘉诚和半个世纪前的德皇家族

事实胜于雄辩。显而易见,出售内地和香港的资产、长江和和记黄埔的搬迁。有必要迫使李嘉诚在撤军前亲自承认撤军。

移动注册有足够的技术理由——许多中国公司的上市实体,如英美烟草,也在开曼群岛注册...它真的这么“坏”吗?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掀起了一股移民潮。到了1990年12月,77间上市公司,例如怡和、置地、大昌等,已将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开曼、百慕达或英国,没有人会找借口!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有一次,李嘉诚用行动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香港人的中坚力量汇丰银行(HSBC)利用收购英国密特朗银行(British Mitterrand Bank)的机会搬到了伦敦,李嘉诚立即辞去了汇丰银行(HSBC)非执行副主席的职务(你知道,这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与汇丰银行的密切战略合作)。李嘉诚比任何人都清楚搬书意味着什么!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事实上,只有从常实过去三年的现金流量表中,我们才能找到常实收缩的线索:

1)企业正在扩张,投入的资金多于收回的资金,投资活动导致现金净流出;在收缩中,情况正好相反。2011年,长实投资实现现金净流出120亿元,2012年实现现金净流入28.4亿元。2013年,净现金流入增加至68.9亿元人民币(包括54.3亿元出售物业)。

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2)同样,在扩张期间借入了更多贷款,融资活动导致净现金流入。2011年,长实资本净流入127亿元,2012年逆转为流出16.5亿元。2013年,净流出为38.3亿元。通俗地说:迅速还钱。

3)2014年上半年,长实的积极行动仅包括对澳大利亚天然气公司和加拿大机场停车服务公司的两次收购,后者的交易额达到27.2亿港元。

李嘉诚在与一家英资外资企业斗智斗勇的时候,经历了一个极致,而他的对手也在一个心态中,所以他在收购港灯的时候,也是从容不迫。历史惊人地相似。如今,86岁的李嘉诚已经成为德皇家族的核心人物(怡和集团的总裁)。

“离开亚洲,进入欧洲”是李嘉诚深思熟虑的结果。试图用这么大的噪音遮住人们的眼睛和耳朵是徒劳的。用“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在香港和mainland China仍有很多资产”来反驳资产出售的说法,更是可鄙。

“有些人辞职回到了家乡,而另一些人则错过了赶上科学领域的夜晚。”英国资本的撤退和汇丰银行的搬迁并没有影响香港的繁荣。李嘉诚的退出不是一面“红旗”,所以没有必要整天过度解读和恐慌。

标题: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抓住这四个浪潮手机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4994.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