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规模31万亿人民币 没有想象中的危机四伏
本篇文章1838字,读完约5分钟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担忧从未停止,一些声音甚至认为中国可能是未来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根源。英国《金融时报》2月3日报道称,北京宣布其整顿影子银行的努力取得了部分胜利,这使其能够在不加剧风险的情况下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
然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风险可能被高估了。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为31万亿元,不存在想象中的危机
最近,奥利弗·怀曼咨询公司和全球智库精卫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影子银行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并不像一些观点认为的那样庞大和危险。从规模和不良贷款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是可控的,发生大规模信贷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影子银行的不良贷款具有传染效应。因此,监管机构应该警惕不良贷款的升级和扩大。
影子银行意味着一些非银行中介机构提供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它有三种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通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受到中央银行和其他机构的监督。如果一些业务以影子银行的形式运作,并形成表外业务,这些资产将不会出现在银行的损益表中,这可能会逃避监管,让反应迟钝的投资者感到困惑。
影子银行往往是一些大规模金融风险的诱因,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此之前,投资银行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并使用信用违约互换来对冲风险。最终,风险积累爆发,投资银行遭受重大损失,雷曼兄弟破产,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澳威咨询认为,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一种信用中介业务。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31万亿元,低于目前普遍认为的40万亿至60万亿的规模;不良贷款率预计为10%~23.9%,其中只有22% ~ 44%的影子银行不良贷款会转移到商业银行系统,最大增幅约为1.8% ~ 4.3%。
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一些悲观的看法。例如,高负债和信贷泡沫将导致危机,并可能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然而,这份报告更为乐观:与美国相比,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上是稳定的,即使包括所有的总负债,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净资产都是正数。
在中国的国家主权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达8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84%。在企业层面,一些机构或专家担心中国企业的负债率迅速上升,而忽略了企业的高存款利率。在个人层面上,中国的家庭负债比率较低,因此不容易产生像美国那样的次贷危机。与此同时,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净债权国,因此中国潜在的债务问题不太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直接和系统性的影响。
中国的影子银行比外国的更安全
中国的影子银行比国外安全,因为大部分外资影子银行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中国的影子银行资金大部分进入实体经济,这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市场普遍认为所有影子银行活动都是高风险的,存在潜在的无形泡沫,但事实并非如此。奥利弗·怀曼(Oliver Wyman)根据不同产品风险对银行体系的转移程度,将影子银行的风险水平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表外融资、信用担保和非银行融资。
风险最高的是银行表外融资,这是因为银行受到监管政策的限制,如贷款限额、贷存比、资本充足率要求、某些行业的信贷供应控制等。,需要通过表外渠道业务模式满足信贷供给不足的市场信贷需求。
银行表外融资的主要风险来源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资产风险不匹配,以及银行系统承担的刚性支付责任。所谓的刚性赎回意味着,如果相应的借款人违约,银行机构必须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风险水平较低的是信用担保,即信用增级机构为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向银行借款提供信用担保,或向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发放贷款,推动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信用担保的主要风险来源是:信用增级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所导致的隐性风险可能会扩散到银行系统。
风险水平最低的是非银行融资,如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的融资,包括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新型网络金融公司(如p2p)等。非银行融资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填补和满足银行体系留下的信贷需求缺口。
非银行融资的主要风险来自信用增级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可能的误导性销售,但风险通常不会溢出并转移到银行系统,对全国的系统性风险较小。
未来,中国的影子银行将转向互联网金融、新兴银行和资本市场。中国金融体系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这是中国本土和国际金融企业值得关注和发展的领域。
标题:中国影子银行规模31万亿人民币 没有想象中的危机四伏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8340.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