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电商凭什么能估值200亿元?
本篇文章1869字,读完约5分钟
制约万达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是:一是万达的购物中心规模和商户资源不足以支撑生活服务的移动商务;其次,万达目前的会员制无法建立完全社会化的o2o平台。
万达集团最近宣布,两家海外互联网投资基金作为金融投资者,出资10亿元人民币,获得万达电子商务5%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已经成立4个月的万达电子商务的估值已经达到200亿元。
据此前相关媒体报道,万达电子商务仅划定了运营范围和“势力范围”:万达、腾讯和百度将开放账户系统、会员系统和支付系统,并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综合积分联盟、大数据融合、wi-fi共享、产品整合和流量引入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据了解,万达电子商务与万达集团自身业务以及百度和腾讯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万达电子商务计划打造中国最大的环球积分联盟平台;其次,万达、百度和腾讯将建立大数据联盟;第三,万达电子商务还将与万达金融部门合作,在互联网上推出一系列创新金融服务。
根据万达集团发布的最新消息,万达电子商务线下广场的免费wi-fi已经铺设完毕,信标技术已经试点,大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开始。据报道,万达电子商务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o2o尝试,例如,在室内定位的试点中使用百度地图,并开发软件将车开出地下室,这样就可以自动扣钱而不用拔出手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万达电子商务的业务?这是在做电子商务吗?在这方面,笔者不得不说,万达电子商务真的不是一个b2c或c2c的商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也不是一个面向美团、大众点评等本土生活服务的o2o电子商务平台。总体而言,万达电子商务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网上分流+线下消费”的实验场。简而言之,万达利用百度和腾讯的现有流量、lbs和社交关系,为自己的o2o板块提供服务。百度和腾讯也想利用万达在商店和企业的资源,让它们的服务更顺畅地下线。
说白了,万达电子商务所要做的根本不是电子商务,而是实体商业的线上和线下整合。王健林只想通过移动技术对购物中心进行一次“巨大而不发达”的改造。离线物理资源已经变得智能化,并成为智能和智能的业务。“概念实验的。
这种“线上到线下”的购物中心消费体验的转变,我认为万达集团并没有从整个移动业务模式来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而是主要着眼于购物中心技术的升级和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会员系统,这与o2o生活服务的“人与服务相连”的宗旨稍有违背,或者说看起来比较小而现实。
为什么万达电子商务的线上线下规模相对较小?因为这只会解决消费者购物时的一些“痛点”。更关键的是,万达电子商务不太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两个是制约万达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首先,万达的购物中心规模和商业资源都不足以支持生活服务的移动商务。移动商务,只要直接面对消费者,本质上就是商品和服务。只有做好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才能获得更有利的商业地位和商业利益。然而,万达电气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此外,为了建立一个大数据用户系统,万达购物中心的规模和商店的数量不能满足足够的人和成员。此外,在商业资源方面,万达与中国一流的购物中心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万达目前的会员制无法建立完全社会化的o2o平台。如果万达电子商务建立的大数据会员系统只对万达会员开放,那么它确实是一种游戏票。事实上,由购物中心建立的在线用户平台万达,在对接商家和服务方面有着内在的优势。重要的是万达是否能让中国所有的购物中心都参与到万达电子商务建立的生活服务平台中来,万达是否愿意开放整个生活服务平台。目前,万达似乎没有这样的想法,它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其会员体系中形成o2o闭环。
因此,万达电子商务的最大价值在于与百度和腾讯的合作,这将把万达的数据从线下基础数据扩展到网上购物社交数据。因此,万达电子商务未来将拥有巨大的数据,并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因为,以购物数据为核心和相关的社会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单个用户对产品的实际购买力和需求,用购物数据分析用户的购买力将是商家未来精准营销的重要武器。如果万达电子商务能够形成一个以万达线下购物数据为核心,以网上购物数据为参考,以社交和搜索数据为依托的大数据系统,就能准确预测用户的购买行为,提高整个业务系统的消费准确性和转化量。
但唯一的问题是,万达电子商务能构成一种商业模式吗?万达电子商务只是不惜任何代价提高万达系统的小规模效率。如果它构成了一个商业模式,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准确的定义它,我们如何从商业的角度来评价万达电子商务?资本市场最初估值为200亿元,但从业务本身来看,万达电子商务真的值200亿元吗?
标题:万达电商凭什么能估值200亿元?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7872.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