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暴涨后的思考:警惕“繁华过后 一地鸡毛”
本篇文章10077字,读完约25分钟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账户益德精英会,作者是益德期货黑色事业部高级分析师韩。
近年来,黑色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成为投资领域的出口和商品反弹的先导。这里不再描述市场上涨的逻辑,市场中的各种短缺已经可以反映当前的供求关系。
我不是在质疑上升趋势的合理性,而是上升的节奏,这是一个产业研究人员从未经历过的,他最近几年没有完全经历过牛市或熊市。这一波行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他自己的认知水平,他现在没有价格意识,所以他只能想一想。
对于这波上涨,我有很多疑问,我也试着思考过。现在我将把我想到的事情整理如下:
黑色产业是不是太多了?
1.数据组合
在2016年之前,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而工业过剩几乎是共识。然而,目前上升的节奏和市场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使人们怀疑这是否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表现。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还比较了一些数据。让我们从数据的角度来看。
首先,从官方数据出发,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5年中国粗钢产能为12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见上图)。利用率真的不高,那么这个数据所代表的剩余程度是多少呢?让我们来看看国家之间的比较。
数据显示,美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在去产能后的运营阶段(1988-2008年)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为73-90%,平均为85.3%,去产能阶段平均值为71.13。日本去产能阶段后,利用率波动很大,从85%到110%不等,平均值为96%,去产能阶段平均值为88.9%。由于日本是一个利用率指数,其最高利用率超过100% (110%)。按产能利用率百分比换算后,日本产能去除后的平均利用率为87%,实际相当于美国的85.3%。
从国家间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85%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是比较合理的(在正常的生产节奏下,维修现象也存在,整体满负荷生产是不可能的,而且需求是波动的,这也要求实际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大于产出水平,否则很容易满足需求)。根据这一比较,中国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如果以2000年85%的合理利用率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产能过剩确实严重,十三五规划中的去产能目标是合理的。但问题是,既然有这么多过剩产能,为什么它仍然缺货?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数据本身是否有问题。据我的钢铁网统计,2015年高炉产能利用率为86.67%(体积比=生产量/总量),远远高于粗钢(粗钢产量/粗钢产能)。从字面上讲,一个是高炉产能利用率,另一个是粗钢产能利用率,两者不一致。对于粗钢产能,有两种方式: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转炉炼钢相当于高炉,而电炉炼钢与高炉无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利用率低是不是电炉产能过剩造成的?
假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和我的钢铁统计准确,转炉产能利用率等于高炉产能利用率(体积比),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2014年电弧炉炼钢产量为5亿吨,转炉炼钢产量为7.7亿吨,2014年高炉和粗钢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和71%。那么电炉炼钢产能为(0.5+7.7)/71%-7.7/93% = 3.2亿吨,电炉产能利用率为16%。虽然该电炉炼钢产能的具体数据未知,但从产能比来看,电炉产能比约为28%,与世界平均电炉炼钢比基本一致。这看似合理,但在现阶段,由于不合理,一种可能是转炉产能利用率不等于高炉产能利用率,另一种可能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我的钢铁统计不知道哪个渠道有问题。
由于我钢的高炉产能利用率只是一个简单的体积比,而不是实际的体积比,等于高炉利用系数*体积比,而转炉产能利用率等于转炉利用系数*生铁/转炉产能=转炉利用系数*(实际高炉产能利用率*高炉产能)/转炉产能,所以从公式上看,转炉利用率和体积比有明显的区别。而粗钢产能利用率=粗钢产量/粗钢产能=(转炉利用率*生铁产量+电炉利用率*电炉产能)/粗钢产能,则粗钢产能利用率与体积比的差异更大,因此高、低高炉产能利用率不能直接对应高、低粗钢产量,钢厂会跟随利润/" " "一般来说,利润越高,利用率越高。众所周知,在长流程钢厂的高炉产能利用率(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粗钢产量将上下波动15%。此外,与降低利用率相比,停炉成本过高,也将导致名义高炉产能利用率(体积比)高于实际高炉产能利用率。
这两者背后的含义是不同的,这可以解释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异,但是在数据通道中有什么问题吗?为了严谨的思考,有必要看一下它。我的钢是一个统计数据,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应该得到保证。大修量和产能利用率两个指标测得的总样本量基本上是一个固定值,也就是说样本量是一个常数75.7万立方米,是根据平均高炉利用系数计算的(为了消除高炉利用系数对生铁产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平均高炉利用系数进行近似计算,可能与实际结果有所不同)。生铁产能换算为约7.65亿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产能数据不同。
然而,有一个样本问题。毕竟,样本并不是中国所有钢厂(163家钢厂)的情况。根据我最新的钢铁统计,2015年中国高炉总产能为10.4亿吨,所以样品产能只占74%。从这个角度看,MIIT粗钢产能与高炉产能差距不大,仍有1.6亿吨左右的差距。2014年,电炉产量为5000万吨。根据50%-80%的产能利用率,电炉产能为63-1亿吨。此外,当钢厂设计生产能力时,一般采用钢>粗钢>生铁,因此剩余的0.6-0.97万吨生产能力将通过转炉。因此,从两个口径的数据比较来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确实很严重,所以去产能政策本身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数据本身应该没有问题。
既然数据没有问题,如何回答前一篇文章中关于短缺的问题?从产量来看,2015年样本生铁产量为7.65 * 87% = 6.7亿吨,而2015年整体生铁产量仅为6.9亿吨,占97%,样本产能比和产出率明显不匹配。这相当于2.75亿吨高炉产能以外的样本贡献了2亿吨产量。如果数据来源没有问题,这只能说明目前中国很大一部分产能是无效产能,或者中国有效产能过剩不严重。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一些叠加了有效产能的钢厂缓慢恢复生产、需求扩大(需求突变)的情况下,很容易理解阶段性供不应求的问题(具体原因详述如下)。
2.对去容量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短期产能过剩不一定意味着长期产能过剩。因此,在决定实施去产能政策之前,监管当局需要对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严格来说,去产能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产能过剩是相对于当前需求而言的,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产能过剩是否取决于需求。目前,判断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依据来自于对中国钢铁使用总量形成拐点(产量与消费量相匹配)的判断。如果中国的钢铁消费(产出)预计在后期下降,那么目前的产能水平绝对是过剩的。然而,我不知道中国的粗钢产量最终是否已经见顶。如果我们看看其他发达国家峰值产出的特征,似乎不一定。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绝对产量水平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我国目前的人均钢铁产量和消费量仍远低于其他三个国家,且城市化率低,工业化尚未完成(第三产业比重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缺口(已按1973年可比价格换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应该还没有达到峰值,但仍有所提高/。从路径上看,中国和日本的产出曲线最为相似。如果日本在1956年开始快速崛起阶段,并在1973年达到顶峰,这个时期将是18年,而中国的快速崛起阶段开始于2000年。根据这一算法,中国粗钢产量的峰值时间应该在2017年以后。
我无法回答中国的粗钢产量是否已经见顶,但从全球角度来看,即使中国的产量见顶,从长远来看,目前的产能也是不够的。目前,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利用率仅为70%左右,全球钢铁行业也严重过剩。但是,如果我们按全球60亿人口计算,人均粗钢产量为0.5-0.6吨(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全球人均只有0.23吨左右),全球粗钢产量的峰值约为25-30亿吨,但现在全球粗钢产量只有16亿吨。
第二个理解:总容量包括有效容量和无效容量,因此去容量政策不能是全面的。有必要区分当前有效容量和无效容量,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深入了解当前的容量情况,做好容量区分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产能过剩,但存在大量无效产能。根据上述计算,中国约有2亿吨无效产能,第13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产能削减目标是在5年内削减1-1.5亿吨。如果叠加法在产能分化方面做得很好,那么当前的去产能政策应该不会对当前产出产生太大影响。此外,该国表示正在淘汰落后产能,但担心地方政策会
第三个理解是:供应方改革不应只关注产能削减,还应关注产品结构的调整,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过剩更多的是在逃避序列。一般材料过剩的问题比较严重,但高端材料供应不足。从中国每年进口的1000多万吨钢可以看出,国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实施供给侧改革时,地方政策不仅要注重量化指标,还要调整质量和结构。
第四个理解是:去产能周期相对较长,这个过程是重复的,没有急于求成。此外,产能下降与钢铁价格上涨、利润恢复和市场集中度提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进行长期的抗战。准备,特别是对钢厂来说,经营风险仍然存在,不应该过于乐观。在需求下降趋势的背景下,目前的高利润难以维持,因此在金融资本提振钢厂利润的背景下,
通过梳理美国和日本的去产能过程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供大家参考。由于篇幅有限,这篇文章就不再讨论了。首先,美国和日本的去产能周期相对较长,约为20年(1973-1991),加速去产能周期为7-9年。产能撤除后,产能基本稳定,波动范围缩小,产量趋于稳定,产能利用率逐渐上升,美国和日本基本保持在85-87%左右。如果中国在2015年后开始按7亿吨的平衡产量,即86%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产能削减,中国需要削减2.8亿吨的产能。根据美国和日本加速去产能阶段的速度,去产能需要7-9年的时间。其次,产能削减与钢铁行业利润恢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产能削减后的利润水平不如以前。此外,无论哪个阶段,钢厂都需要面对运营风险(利润波动很大)。第三,产能下降与钢材价格回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进入新世纪后,各国钢材价格波动趋同性增强。最后,产能下降和产业集中度提高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和日本的寡头垄断程度大大增强,美国和日本的兼并重组速度非常缓慢。
为什么这个市场如此暴力?
这一波上涨是有逻辑和基本面支持的,但如此剧烈的上涨仍然令人惊讶,特别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现货市场的涨幅(全国螺纹钢均价)超过了800元/吨,隐约看到了2009年的影子,因为在2009年,它也经历了800元以上的月度涨幅。然而,由于这两个阶段的价格基础不同,根据上涨情况,目前的上涨幅度甚至更大(16年36个月,对于这样一个剧烈的市场有许多解释,并且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我也考虑了许多可能性,但最后我选择回到基础,从供求模型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作为一个工业研究者,分析供求关系是最基本的。
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这应该是工业研究者的态度和信念。供求模型的原理很简单。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下降,而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上升。对于工业产品,需求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与2009年的增长相比,不难发现共同点是需求的提高,因为供求曲线向上移动,目前存在供需缺口。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的需求扩张明显大于现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现在),需求的拉动也更加明显,那么为什么这一波反弹会比2009年更强劲呢?
从理论上讲,如果当前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与2009年相同,如下图所示,需求扩张幅度的差异将导致价格波动幅度的差异。
然而,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目前的价格上涨更为剧烈。让我们看看需求方与2009年的差异。首先,绝对价格很低。对于黑色终端需求,当价格较低时,价格弹性会变小,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对钢材价格的敏感度不高,所以钢材需求曲线在价格较低时应该更平缓。二是流通环节减少,特别是今年,钢厂直接供货的比例增加了,贸易商手中的商品减少了。贸易商环节的减少也将降低需求曲线的弹性,这可以用管道价格的第一次滞胀来解释,因为经销商在管道流通环节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经销商本身对价格比码头更敏感。第三,经过长时间的积极去库存化,每个环节的库存都很低,而且每个环节的低库存也降低了需求弹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需求具有明显的低弹性特征,需求曲线应该更平坦。如上图所示,一条平坦的供求曲线(绿色曲线)将使同样的需求扩大,并带来更大的价格波动。然而,就规模而言,这似乎还不够。让我们看看供给曲线。对于钢厂来说,供应更多地受到利润的影响,供应曲线实际上是数量和利润的映射。
与2009年相比,当前钢厂经历了持续亏损后,特别是2015年大幅亏损后,钢厂的产出弹性变低。首先,钢厂在2015年开始关闭高炉,但恢复高炉生产是有成本的。随着恢复生产边际成本的增加,恢复生产的意愿和动机会减弱,对利润的敏感性会降低。
其次,在多次受伤后,钢厂变得更加谨慎,可以在短期内摆脱悲观预期,这也将削弱它们对利润的敏感性。
第三,在钢厂继续亏损后,一些钢厂逐渐耗尽现金流,财务问题也会限制对利润的敏感度,甚至一些国有企业出现债务问题。
最后,政策导向也抑制了供给对利润的敏感性。随着产能过剩问题逐渐被国家所认识和重视,钢铁行业的环保压力加大,环保标准的提高将会增加一些钢厂的经营压力,使钢厂的利润减少/0/。更糟糕的是,银行已经逐渐开始限制对钢铁行业的贷款,融资问题更加突出。
最近,钢铁行业的供应方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在政治成就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标准和贷款限制政策方面可能会更加严格,产能下降演变为减产的可能性也不会被排除,这也将限制供应的正常释放。
因此,当前供应对利润的敏感性也降低了(已被再生产的产能仍然是敏感的,但产量的增加是有上限的),供应曲线变得更平坦了(这也可以从最近空.几倍的钢厂预期恢复生产来解释这个问题如上图所示,平坦的供给曲线(红色曲线)也会使同样的需求变化带来更大的价格波动。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国家再次放开了用水,但需求扩张的范围相对有限。在这种背景下,钢材价格上涨幅度和空钢厂利润扩张超出预期的核心原因是实际供求曲线变得比预期更平缓。
从这个角度来看,煤焦矿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每个人都知道一吨钢需要大约0.5吨焦炭和1.7吨矿石。因此,对于钢厂来说,焦炭价格的变化对利润的侵蚀较小,因此需求弹性相对较低。此外,与矿石相比,焦炭目前的供给曲线相对平缓(国外矿山没有进行供给侧改革),因此不难理解焦炭期货价格的涨幅超过了联铁。然而,这也需要先决条件。只有当空钢厂的利润足够高时,原材料需求的弹性才会下降,这将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提供有利条件。相对较晚的开焦暴力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钢厂高利润前提的重要性。从炼焦煤来看,虽然炼焦煤也受到供方改革的影响,供给曲线变得平缓,但在焦化厂利润没有恢复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炼焦煤的需求曲线具有较高的弹性,因此不难理解炼焦煤的增长低于焦炭。
可以说,平坦的供求曲线提供了足够的imagination/きだよきだよががよきだよきだよ0/(especially,它需要时间来补充供给。在供应没有上升之前,资金和情绪推动了供需缺口,短期钢材价格可能会失控上涨;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增强钢厂的上涨意愿,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个互动的上涨阶段,市场氛围良好。然而,不要忘记终端需求曲线并不总是平坦的。随着钢材价格的上涨,更多的终端行业将对价格更加敏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了传导的迹象(高成本比率和经销商在流通机制中的高比例将会提前反映出来)。首先,管道工厂的成品价格一直低于其原材料价格,其他工程项目也出现了预算超支。可以说,需求曲线的弹性扩张是逐渐增加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推迟需求弹性变化拐点的到来,我们只能希望需求会继续扩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政策态度仍然是温和和刺激的,新的房地产建设不太可能继续高速增长(销售的高频数据已经开始下降,这也将导致房地产反弹成为一个短期的关注)。制造业的连锁需求也将下降,消费旺季将逐渐远离。只能说,profit/きだ在供给曲线方面,随着利润的不断扩大和钢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情绪高涨,钢厂的乐观预期增强,钢厂开工率再次上升的预期也增强。另外,最近钢厂高炉点火的消息增加了,所以可以说供给曲线的弹性也会增加。
因此,随着钢材供需曲线弹性的提高,钢材价格上涨和空钢厂利润扩张将受到限制,而对钢材价格上涨的阻力将逐渐加大,因此不宜盲目乐观。另一方面,在原材料方面,由于钢厂的利润仍处于较高水平,对原材料的需求弹性仍然不大,原材料的表现相对较强,但也有必要关注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变化,尤其是铁矿石。
市场何时会转向拐点?
这波上涨的核心逻辑已经相当清晰。供需不匹配使得阶段性供给不足,供需缺口的存在使得市场的操作重心不断上移。最近,我也在思考缺口对市场走势的影响路径。暂时的想法如下: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定义市场的均衡价格和现货价格。对于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这里的价格更多的是指均衡价格,而现货价格受更多的因素影响,比如情感和资金的推动,这些都是无法量化的。即使我们对供求模型有深刻的理解,即使供求平衡表是完美的,也不可能预测现货价格的波动。因此,这里的价格拐点是指均衡价格的拐点。
其次,个人对现货价格与均衡价格关系的理解如下图所示,可以概括为:现货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现货价格波动更加混乱。尽管两者之间的短期趋势往往不一致,但基本运行方向是相同的。
有了前两个假设,正式分析就开始了。如下图所示,开始时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出为q0。当需求突然扩大时,需求会扩大到第一季度。这时,供求之间存在缺口,所以此时均衡价格会上升。然而,由于目前的需求大于目前的供应,短缺只能通过消化库存来弥补。在这个阶段,库存会下降,价格会上升。也就是说,库存周期中的被动去库存阶段,这一过程将持续到价格升至p1(从时间角度来看,此时供应和直接产出必须升至q1)。然而,初始位置的库存水平也对价格上涨的强度和幅度有很大影响。低库存的情况更容易推高价格,潜在的增长会更大。
价格上涨p1后,后期是否会上涨取决于是否会进入主动补货阶段,因为前期的缺口消耗了库存,这将使库存变得很低,前期的低库存和上升的气氛更容易引发主动补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目前的供应将逐渐超过目前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价格将继续上升,因为积极的补充行为。此阶段是库存周期中的主动补充阶段。理论上,这一阶段将持续到价格上升到p2(从时间角度看,当即时供应上升到q2时,如果供应是线性的,q2=2q1-q0)。在这一过程中,对需求持续扩张的预期越强,或者供给上升速度越慢,主动补货的可能性就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对于被动去库存阶段和主动补货阶段,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与需求是否会继续扩大以及供应恢复的速度密切相关。如果需求持续上升,供给曲线越平坦,弥补缺口所需的时间就越长,p1和p2的价格就会继续上涨。相反,增加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将会缩小,甚至不会出现活跃的库存补充阶段。
当价格超过p2时,当前供应大于当前需求,因为前期的库存消耗缺口已经得到补充。此时,它将进入库存周期的被动补充阶段。在此期间,由于供应过剩的问题,价格将在压力下下降,这一阶段将持续到供应下降到第一季度,这时均衡价格应该下降到p1。随着价格下跌,供应将再次下降。然而,由于高库存,即使当前供应小于当前需求,库存实现的压力将使价格难以停止下降,进而进入库存周期的主动去库存阶段。
通过这种分析,如果将能源终端的需求和增长率与产出数据相结合,就可以推导出价格拐点,但计算均衡价格要困难得多,因为它需要一个清晰的供求曲线方程。从上图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的价格拐点将出现在t2(监控指标:当平均累计产量上升到q1时,现货产量上升到q2)。然而,如果需求在通过t1节点后继续下降,并且没有活跃的补充阶段,市场转折点将提前到来。因此,在通过t1节点(监测指标:现货产量上升至第一季度)后,我们应该对上涨的市场更加谨慎,并密切关注后续数据和市场出货意愿。
说完这个理论的演变轨迹,并通过目前的情况来解释它。虽然黑色产业的资产负债表目前正在建设中,但尚未形成任何东西,所以仍然没有好的方法来量化终端需求和增长率。我暂时把终端需求作为外生变量来论证上述理论路径。
2015年,表观消费量为6.95亿吨,出口量为1.12亿吨。第一季度数据发布后,主要下游表现良好,出口继续高速增长。根据现有数据,预计全年国内表观消费量将增长5%,出口增长率将达到8%,总体需求增长率将根据后期累计数据逐年修正。如果按此方式计算,年需求量为= 6.95 *(1+5%)+1.12 *(1+8%)= 8.5亿吨,相应的日平均产量为232.5万吨。一季度,粗钢平均日产量为211万吨,三月份现货日产量为228.8万吨。根据3月份的最新数据,3月份现货日产量没有达到上述第一季度的位置(t1),这意味着黑色产业在3月份之前仍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但是,随着高炉开工率的提高,4月份日产量超过第一季度应该是一个高概率事件,这意味着4月份市场将超过t1。但是,由于目前日均累计产出仍远未达到均衡产出,如果4月份需求数据仍然很好,年需求增长率没有下降或下调幅度不大,4月份很难达到t2阶段。因此,在4月份,市场将从被动去库存阶段过渡到主动补货阶段,均衡价格仍有很大的可能性呈现上升趋势(市场运行重心将上移)。但是,如上所述,在市场经过t1阶段后,如果需求扩张小于预期或者供给增长过快,主动补货行为将被削弱,那么均衡价格的拐点可能提前到来,因此投资者不应盲目乐观。
就我个人而言,出于对房地产可持续复苏的悲观情绪,我认为需求增速不太可能持续提高,4月份出口增速将大幅放缓(根据以往订单调查),甚至可能同比萎缩,后期整体需求增速可能下降。但是,供应的恢复几乎是肯定的,5月份以后仍然有恢复高炉生产的计划,所以后期产量很有可能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在目前高炉和转炉的利用系数下,高炉作业率的恢复会带来更大的产量恢复)。因此,最好在4月份之后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以防均衡价格的转折点提前到来。风险点:需求继续超出预期,供应再次低于预期恢复生产。
黑色产业能活跃多久?
这个问题以前从未被考虑过。前一段时间,一些数据被整理出这个问题。经过数据比较,黑色产业期货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活跃并不是问题。根据对活跃品种特征的分析,影响期货品种活跃性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行业因素(现货规模、价格波动和金融属性)、宏观因素(货币和经济发展过程)、制度因素(合约设定、持续交易、相关品种、保证金和手续费等制度因素)和其他因素(品种熟悉度和现有交易习惯等)。)。
在这些因素中,宏观因素对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更大,而制度因素是无法预测和判断的,因此有规律可循,只有产业因素具有主要影响。产业因素演进路径的推导主要是基于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方法,结论如下:
首先,无论从中国和世界后期粗钢产量的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转炉炼钢的趋势来看,黑色行业相关品种背后的行业规模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会成为问题,特别是从全球来看,空未来的改进空间仍然很大。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钢铁价格的波动取决于整个世界。从全球来看,无论是产业集中度还是流通机制,未来钢材价格仍可能大幅波动,现货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的需求依然存在,这为活跃的黑色金融衍生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黑色产业的金融属性越来越高,矿石的指数定价已经实现,期货的联动越来越强。行业客户对期货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大大提高,金融属性的改善也能促进品种活动的推广。
因此,根据之前的判断,没有必要担心黑色产业的活跃性,但是最近的市场波动和交易气氛增加了对品种活跃性的担忧。我不得不承认,价格波动和品种活动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可以从目前的黑色价格波动和交易气氛中看出。
但是,如果价格波动太剧烈,可能会引起监管者的担心(交易系统会发生变化,而交易系统因素也是影响品种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可能会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这种活动。事实上,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就像股指一样,从提高手续费开始,不禁让人想起股指期货的最终命运。毕竟,作为一个黑色行业期货的从业者,如果品种被扼杀,这不仅是对变相失业的担忧,也是对繁荣后一地鸡毛的担忧,对普通投资者财富被掠夺的担忧。
因此,作为一个黑色期货从业者,我想在此呼吁,希望所有投资者都能理性投资,交易所不要过分依赖制度的力量,不要过分改变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毕竟,市场高度波动的原因不是系统本身。
虽然制度或规则的改变可以控制价格波动,冷却交易气氛,但也可能把黑色产业期货推向深渊。因此,我希望交易所能从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入手,及时提示高波动风险,呼吁市场理性投资。
标题:黑色暴涨后的思考:警惕“繁华过后 一地鸡毛”
地址:http://www.iqulvyou.com/mqhy/17392.html
免责声明:全球名企网是集资讯和商务为一体的食品行业实用型资讯媒体,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全球名企网编辑将予以删除。